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潛在風險很難明

七月多雨,七月也多事。剛過去的幾個星期,感覺像在「鉛水事件」裡泅泳。我的工作並不最忙,最忙是抽血、化驗、跟進的各級同事。
有一天上班趕開會,開到一半過海去政總参加應變會議,下午兩個相關會議後再参加新聞發佈會,夜裡去舊同袍的榮休晚宴,回家大睡一覺,早上起來上班,發覺車子昨天留了在醫管局停車場!這天卻要準時返辦公室,接駁電話接受電台訪問,天下雨,少的士,頗有點狼狽。幸而有Plan B,依時接受了訪問。
訪問完畢,頭腦尚清醒,注意到一個「潛在」的問題。
在訪問中解釋了兩個血鉛含量輕微超標個案,我提供一些参考數值,小童44以上要安排專科臨床跟進,2044範圍或有健康影響,但只需跟進覆驗直至血鉛含量回復低水平,至於520範圍,屬於「潛在風險」。
以為解說清楚了,主持人卻是不解:「但是對一個擔心的普通居民,這即是有沒有危險?有什麼簡單明白的意見可以提供給他們?」
我想了一下,答道:「潛在風險的意思,就是危險性微乎其微。在受影響居民的位置,很難會因為一句話就安心,即使擔憂是屬難免,起碼不要因擔憂而亂了方寸,更不要藥石亂投。」
的確,「潛在風險」的概念對一般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誰知這到底是怎樣一個概念呢?「風險」一詞,本身已經有「潛在」的含意。既然「在」,就不是零風險。「潛在」卻又似乎是未出現。「潛在風險」似乎有兩重意思:一是出現徵狀的機會率極低,二是即使有影響,也是輕微到不能確定。這樣分析下去,只有更加複雜!
說到底,鉛並不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有用元素,但現代人難以生活在完全無鉛的環境。「超標」的意思並不是從「絕對安全」範圍一下子跳進「絕對危險」地帶,因此才要用這麽些形容詞來描述不同程度的風險。人的身體能適應輕微的接觸,但任何程度的吸納也是無益的。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812日,經修節。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潛在風險」是專業語言 , 特別是有相應知識的專家 , 可以理性地討論一些抽離的事件時用的 ( 事不關已 , 感情不上心 ) , 電台訪問 , 是做政治騷 , 要掌握受眾的情緒 , 又要用「日常語言」溝通, 達到預計的政治目的 , 場合不同 , 對慣做專業的 , 一時較難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