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編輯同意,《信報》專欄的稿也放上這網誌。這兒的讀者有些喜歡讀生活點滴,簡單一張小照片配搭有靈感的小品便好;另一些無政論不歡,能借題發揮留言,尖銳偏激也有雋語。《信報》專欄寫的東西兩者皆不是,近似一些稱為人文的東西。只是近似,因為認真地「人文」的話,自己也怕heavy。
前一篇〈不簡單的南丁格爾〉放上網,讀者留言:「你在信報寫這些題材,肯定長寫長有,唔怕半途被退休。」說得有趣,意思是:歷史人物故事不痛不癢,合乎今日《信報》路線?
近現代醫院的誕生以至成形,有粗暴甚至暴力的一面,並非單靠醫生努力或醫學科技進步。例如在歐洲大陸,法國大革命衝擊教會和修院就不乏暴力,之後國家與大學的權力大大伸張,醫院由之而蛻變。
在英國,粗暴的醫院體制改革直接由英皇發動,借議會之手施行。 1534年,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英王為英國教會的唯一首領,從此英格蘭教會正式脫離羅馬天主教會 。直接導火線是羅馬教廷拒絕祝福亨利八世再婚,但底下也牽涉龐大的經濟利益考慮。亨利八世政府面臨嚴峻財政危機,恰逢宗教改革思想從歐洲大陸傳至,朝野皆質疑天主教會支配大量土地財產是否合理。亨利八世索性下令解散全國的修道院,充公教會財產。僧侶被逐,波及原來在中世紀受天主教會支配的醫療機構。這些機構立時失去教會的財政支持,又沒有了僧侶管理,形同荒廢。
最終是倫敦有影響力的紳商起來請願,促使三所醫療機構被皇家立法認可,史無前例地成為公帑資助的醫院,其中一所便是日後南丁格爾捐款興辦護理學校的St. Thomas Hospital。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年8月8日,經修節
2 則留言:
區醫生 , 你有頭有面 , 講野要「穩重持平」, 唔似得我地D山野草民 , up得就up , 明白o既 , 呢兩日你上左電視喎 , 「鉛水」事件令你好唔得閒吧 , 你真人比想象中靚仔兼有台型。
區醫生說話得體, 態度誠懇, 與那個嬉皮笑臉的李X章醫生有顯著的差別, 提高市民對醫生的平均信心.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