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合穿的衣裳

今年新年家人團拜,我穿的外衣是二十多年前在太古城買的,簡單的剪裁,上好的料子,款式不特別時尚也就不容易過時。這是套在西裝上衣穿的鬆身薄羊毛絨短褸,我其實很少場合需要到這樣穿西裝加薄褸,因此它就常放在衣櫃內。現在拿出來,掏掏口袋,裏面竟是十年前當醫院院長用的名片。
十年過去,穿的衣物都大了一個尺碼,本來是鬆身外褸,現在可以獨立穿着了,而且十分合心意。這一穿,家人還以為是新衣!
這外衣現在尤其覺得矜貴,還因為那個好的品牌已從香港市場淡出,被潮流淘汰了,市面上簡直再找不到這一類中等價錢、平實舒適的外衣。
衣櫃裡面還有另一件「古董」,平平無奇的傳統藍、灰、白大格仔flannel shirt,大學時代從downtown廉價衣店買的斷碼貨,並不稱身,穿起來卻是出奇地舒適,而且任你水洗幾十年,不起毛頭,柔滑如昔,衣鈕也不丟一顆。因為不稱身,平日不會穿,但四十年來每次旅行坐長途機,它就是機艙衣物首選,其中有年少時坐飛機的記憶在。
從衣服想到人。雖然我們常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假設了社會不會埋沒人才,但事實上並不一定如此。在沒有耐性的時代,耐用耐勞不值錢,有些並不光芒耀眼的品質,甚至不合時宜;然而換一副眼光,也許出奇不意地,在某個時空自有合心水的用武之地呢。
新年前撿拾衣物,還翻出數件兒子的輕便外套,全是簡單舒適又耐看耐穿的。那些年他們買衣服還會請這個父親幫幫眼,出主意拍板:50/50,兒子跟我各佔一半話事權。這種民主共識買下來的衣服,結果是過不了兩年,長大了的孩子就以行動透露了自己的主意。大家不道破,其實哪裡是50/50?他們順著我的喜好,沒投反對票罷了。
這些做父親才識會欣賞的衣物,靜靜地在衣櫃裏等人穿着,等了多年,來到衣櫃要大掃除,恰逢我退休後未開始下一份受薪工作,竟然有閑心逐一試穿了,有些還合穿,十分愜意。這當然了,50/50,當日是自己出主意挑選的呢,而且,因為以為是買給孩子的東西,選的尤其嚴謹。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211
圖片來源:visualsoft.co.u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