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醫管局火線才半年,對醫療新聞的感覺已經疏離了一點。不是刻意抽離疏遠,但確是隔了一重,倒是從Whatsapp與Facebook感受到脈搏跳動。像瑪嘉烈醫院早前為一名年輕女病人,末期腎衰竭需進行血液導管插入程序,導管誤入了病人動脈,要轉送伊利沙伯醫院進行血管修補手術,再過了幾天右邊身中風,一些傳媒標題馬上當作醫療失誤。醫院想澄清這是併發症,議員立即義正詞嚴說,已經出了這樣嚴重後果,不能一句「併發症」就不負責任。這引發前線醫生鼓燥,醫生工會發公開信質問議員何出此言。那天夜裡記者朋友來電話問我看法,我解釋「併發症」與「醫療失誤」的分別,但都是疏離的解釋,不會很到肉的。
歸納前線醫生在Whatsapp與Facebook熱傳的訊息,有兩個焦點:一是認為傳媒連基本的fact-check也沒有做,導管誤傷了病人右頸動脈,應該影響左邊身的活動,但病人是右邊身中風;而且時間上也不吻合,中間隔了好幾天。
二是認為個別傳媒根本是故意「做」公立醫院,對私家醫院同類事故則溫柔處理,是否俾面背後的財團商家大老闆?
然而在這個案中,前線醫生也有溝通上的毛病,有醫生沉不住氣對家人說「六合彩咁難都有人中」。病人接二連三出現併發症,竟是中了六合彩?沉不住氣講負氣話,是「情緒併發症」。「情緒併發症」的背後是「我(們)受夠了」,受夠了什麼?恐怕並非單一的原因。
套用議員的邏輯,前線人員出現如此嚴重情緒,一定是傳媒和議員講錯嘢殺錯良民?因為邏輯是有人受傷害就一定有疑兇嘛。這也是意氣話。意氣話容易感染,恐怕已漸漸泛濫成為香港的風土病。
當前線人員出現情緒併發症,值得細想因由。十年八年前社會上有「公共醫療爆煲論」,我在報章專欄說「年年難過年年過」,認為「爆煲」難以定義。現在想,「情緒爆煲」真是會出現的。前線人員有情緒,病人更有情緒,如果兩邊同時「情緒爆煲」,可以說香港的公共醫療真的快要爆煲了。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年5月2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