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警示的作用

往北海道自駕遊,盡興而返。在札幌新千歲機場cafe一角吃冰淇淋等候登機,見到這麼一張手寫的中文警示,貼在小水杯盤旁邊的蒸溜水機:「這杯是一次性的不存在!」
對於喜愛哲學胡思亂想的旅客,這道告示饒有趣味。人生如過客,一生是「一次性的存在」。消費主義時代發明了即用即棄,杯碟碗筷都變成「一次性的存在」,但什麼是「一次性的不存在」?這好像佛家「空」的智慧:萬物的存在只是因緣和合,並非實質的。
兒子學過一丁點日文,說,這是google translate的結果吧?原文意思應該是「這杯不是一次性的物件」。
Cafe不大,為節省空間,蒸溜水機和水杯盤都放在小木櫃上,而小木櫃又兼用作廢紙箱外殼。可以逆向推理,一定是有不少「中文」遊客,取了杯,喝過清涼的水,順手就丟進廢紙箱裡去了。好好的水杯真是用一次就消失不存在了!
告示只用中文,沒有日文也沒有英文,看來就是「中文」旅客令店主發急,用紅色粗字體加驚嘆號來提示。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也真是警示處處。早幾個月我常用公共交通,在地鐵行人電梯被兩文三語「請緊握扶手不要在電梯上走動」疲勞轟炸,尤其是西鐵南昌站往紅磡,普通話廣東話英語錄音完全沒有呼吸空間,聲調尖銳緊張,但幾乎所有趕路的人都借了聾耳陳的耳朵。
然後是坐小巴。小小車廂最高紀錄可以數到12張警告標語:光是「本車最高時速限於80公里」就有7張;「如要落車請早揚聲」有4張,再加一張「由於引擎聲過大   落車請大聲揚聲」!
警示有沒有用?有些有,有些沒有。肯定的是,囉哩囉唆的疲勞轟炸沒有用。
在北海道公路飛馳,有些警示設計得很好,卻是不用文字的。例如怕你打瞌睡讓汽車直衝道旁,關鍵位置的道旁行車線有凹凸坑紋,一過火位輪呔便刮得震耳作響。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513日,經修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