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可能是醫學概念。及早防治疾病,道理易明。不過,看歷史典故,那原來是一個奉勸小皇帝勿讓太后專權的故事。
東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竇太后臨朝聽政。她不是和帝的親母,臨朝聽政之外部署專政,培養勢力,讓自己的哥哥當大將軍,其他三個兄弟都封侯,朝政變成竇氏親信的世界。大臣丁鴻不畏竇家強權,趁日蝕天象向已漸年長的和帝進言,應親攬政權,制止竇家權傾朝野的趨勢。和帝信納,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駐守宮廷,收回竇氏兵權。
在這個典故,朝政已經瀕危,和帝權力幾乎已被架空,在病入膏肓之前總算及時扭轉局面,令人為之揑一把汗。
試想想,換了在清朝,慈禧垂簾聽政,光緒帝最初只是聽取康有為、梁啟超等士人的維新建議推行改革,慈禧亦默許,但當觸碰到「君主立憲」主張,慈禧受不了,而且傳聞改革派之中有激進主張要囚禁慈禧,令變法可以徹底實行,觸碰底線的結果是改革夭折,康有為、梁啟超逃亡、譚嗣同被捕殺,光緒帝被軟禁。最後慈禧重新專政,孫中山、黃興等走向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民國。
如果我們的中學教育恢復中史科,這兩段歷史故事可以放在一起閱讀,但是歷史真的不容易閱讀。滿清覆亡,到底是因為光緒未能像東漢和帝那樣「防微杜漸」防止慈禧太后專權?還是因為慈禧未曾及早鐵腕對付康有為等危險知識分子,更未能禁絕立憲與共和的危險思想傳播?抑或是,慈禧的頑固才是滿清覆亡的根由?
重覆歷史錯誤比以史為鑑容易得多。開闢新路真的很難,而且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常常要屈從於現實政治。相比之下,醫學概念就比較容易掌握:「防微」屬於預防,有效的預防方法大多是溫和的;「杜漸」則是對抗性的治療,「杜」是杜絕的意思,這是下重藥。正確用藥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準確的診斷,不能見孩子發燒就慣性處方抗生素;二是要充分考慮藥物本身有毒性和副作用,不要把病人連病灶一齊消滅。在中醫更多一重智慧:要細察病人的體質。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年4月29日,經修節。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年4月29日,經修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