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如何為「開會」平反

當醫護人員對工作情況的不滿迸發出來,也就迸發出不少針對醫院行政的怨懟,拳拳到肉,管理層變人肉沙包。借用近年流行的話,「食得鹹魚抵得渴」?
另有一句流行的話是:「份人工包埋喇」,這卻曾是某些網民針對前線醫護人員的諷刺話。潛台詞是,醫護「薪高糧準」,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是怎樣的,入行時早已知道,抱怨什麼?
公共醫療並不是一般的服務行業,因為「健康」不是一般的消費品。建立一個有利於發揮專業精神和促進合理醫療質素的工作環境,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認真對待的一份責任,也是一項挑戰。犬儒嘲諷的餘地很小。
最近我常說,面對犬儒嘲諷,應該認真從中過濾出有價值的內容,轉化為嚴肅的反思和改進提示。第一個例子是:「開會太多」。
有些批評似乎假設了臨床工作和管理會議兩者之間是楚河漢界:臨床工作是為病人服務,開會是醫療人員的額外負擔。最糟糕的是,開會消耗了醫院前線最缺的資源——時間。
從管理的角度看,讓臨床醫生和護士面對面參與機構的重要議程的討論,無論在改善病人安全、建立有效的臨床管理系統、制定應對疫症的應變計畫、一年一度的財政資源配置,都是現代醫療管理的重要構成部分。與從前那種自上而下,一紙頒令就通過政策、下令示執行的傳統管理模式相比,醫護人員參與機構管理,本來是一個重要的範式轉變。集思才可廣益。
「開會」本身未必是原罪。我相信,在前線醫護人員對工作情況充份表達不滿之後,管理層第一樣可以做的事,都是邀約員工和工會代表開會,從長計議尋求出路。
問題可能不在「開會」本身而在「太多」。依我昔年參與管理的觀察,「開會」還有一些問題:一是太貪心,方才解決了一件事又再衍生三個跟進事項;二是太迷信數據越多越好,前線疲於奔命交數據和「解畫」。至於會議如何能主持得簡潔有效,更不是人人共有的天賦。在我們社會,頭腦精密而精力無窮的人會容易成功上位,但是任他們的A型性格帶領會議,就苦了蒼生。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9223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