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快、狠、不準

我不是懷舊性格,近來卻屢次想起90年代中學校際常識問答比賽節目,主持人劉家傑一句稱讚同學答對了的口頭禪:「快而準」。這是對比如今時興的「快狠準」而想到的。回歸前的「快而準」有些天真,折射著港人以眼明手快為傲的價值觀;如今人們口中的「快狠準」有些強人政治意味,例如抗疫忽然追求「快狠準」,乃有「封區」行動的急風驟雨。

香港二次回歸火熱,政治整肅行動處處要表現/表演「快狠準」,三兩回合把反對陣營和異議者殺個落花流水。從前「快而準」,今日「快狠準」,社會各方面當然大變。像對付47人那種狠勁,在之前任何一位律政司長的時期(梁愛詩、黃仁龍、袁國強)都是見不到的。同樣,教育局近年對付中學的教育事務,那種咬牙切齒的狠心亦是前所未見。自前年「止暴制亂」以來,警隊也顯出從前鮮見的狠面貌。

「狠」的性格和手段或者與「狼」有關。先有「狼圖騰」取代「龍的傳人」,後有不受欺侮的「戰狼外交」,來到特區「保衛戰」,追求「狠」的表現/表演也很好理解了。

「狠」與「快、準」並非同類的美德。「快、準」常是可取的,「狠」卻不一定:有時它是堅決果斷,有時只是心狠手辣。客觀問題更在於:「快而狠」的不良副作用正是「不準」。越是快而狠地下手,越是粗糙,就越見不準。這從前一陣子急急如律令的「封區」行動可見,在拘捕55人起訴47人過程也見粗糙。官員堅持行動絕對正確,附和的人勉強說無可厚非、有法理依據,但寧枉毋縱的「狠」真是不準確的。

抗疫不準確還易調整,狠心的政治整肅卻是鐵打的方針,不容有違。在缺乏反饋的政治格局底下,冤案和苛政難免陸續有來。

狠而不準的壓制會造成巨大民怨,但在某些官員的位置,這可能順理成章地理解成「為官不避事」,而且在可見的將來,官員也要「敢於鬥爭」才能做出表現。

有人說香港正在經歷「二次文革」,我卻想著1955年的「胡風案」。據後來的官方文件,這樁特大冤案株連了2100餘人,逮捕92人,正式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的也有78人。有人指遠遠不止此數,全國被清查的達10餘萬,1萬多人入獄。

狠心的冤案在30多年後才被平反。

《蘋果日報》「驀然回首」專欄,2021312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