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展開不久,新聞焦點落在「接種後死亡」個案,雖然專家努力澄清,但市民的疑慮漸現。專家澄清有兩個方向,一是逐一個案解說,判斷死者另有死因;二是解說「背景死亡率」,即是比較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群,看同期內的死亡數字。如果接種與不接種的人士死亡率相若,就不須過於擔心。
估算背景死亡率有無差别,一個入手處是看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BioNTech疫苗(「復必泰」) 的第三期報告在去年12月已於醫學期刊發表。「接種組」和「安慰劑對照組」各有約21600名參與者,「接種組」有2人死亡,「對照組」有4名,統計學上無分別。
這兩天我從政府統計處的公開數字,看了本地按年齡組別及性別劃分的人口死亡數字。以下採用2018年的資料。當年香港每千人有 6.4 人死亡。按年齡、性別細分的死亡率如表列:
年齡組別 |
(每千名人口的死亡人數) |
|
|
男性 |
女性 |
50-54 |
3.2 |
1.8 |
55-59 |
4.7 |
2.6 |
60-64 |
7.7 |
3.7 |
65-69 |
12.2 |
5.5 |
70-74 |
19.3 |
8.7 |
75-79 |
34.0 |
15.5 |
去疫苗注射中心接種的人士大致上健康穩定,背景死亡率應該低於圖表所示的社會整體。我試用最年輕的組別作參照,假設接種人士的背景死亡率為2/1000,以100,000人接種計算,全年約200人死亡,平均每周4人去世。這可能符合香港現況。
接下來,開始為院舍長者接種了。護理安老院的長者多病,背景死亡率可高至兩成以上。適宜接種的長者身體狀況較佳,假設他們的背景死亡率為10%,即每千名長者每年有100人會去世,又假設計劃全港每周有千名院舍長者接種,則可以預見,每星期也會有一兩宗接種後死亡的報道。
估算歸估算,正如梁卓偉院長上星期在電台說,現時還不能斬釘截鐵判斷死亡個案與疫苗有沒有間接或直接關係。即使接種者和普通人口的死亡率在統計學上沒有無明顯差別,我認為每宗打針後死亡個案也是要小心分析的。
《蘋果日報》「驀然回首」專欄,2021年3月1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