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領悟作為起點 【思遷集.九】

「走還是留」乍看是一個非此即彼的抉擇,抉擇之後,你就要住在那個未來。這是where will I live。也許更難的共同問題是how will I live

原則上是自由的選擇,但現實中,自由不是那麼容易享受的。

我想起禪宗六祖惠能(亦作「慧能」)頓悟的故事。禪宗去到唐代在七世紀分支,北宗講「漸悟」;南宗講「頓悟」。六祖惠能開創南宗,興盛於江西曹溪。很多人知道他以一首偈文得傳衣缽的故事。我在中學時代就讀過,近日卻别有意會。

話說五祖弘忍(601年-675年)在今湖北黃梅地區(後來在東山)創設道場,修行者農耕自給,稱為農禪。661年,弘忍可能有意傳衣缽,召集門人,叫他們以佛性為主旨各呈一首偈文。神秀(606年-706年)是門下大弟子,他不想刻意表現自己,夜裡在寺的南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翌日弘忍見到,借此勉勵眾人,卻在私下對神秀說,這還未是悟道。

惠能(606年-706年)不是弟子,只是寺內一個白衣,未曾正式接受剃度。他不識字,在碓房(碓音兌,舂米的作坊)做廚務。這天他聽見孩童唱誦神秀的偈文,另有領悟,請童子帶他到南廊,自頌另一偈文,請人代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日後家喻戶曉的頓悟偈。

或者是感應了我們現在身處的時空,近日重讀時我注意的是這故事曲折凶險的後續。據《六祖壇經》,惠能的偈語在壁上展示,眾人驚嘆,但五祖卻恐怕有人會因此傷害惠能,馬上以布鞋把偈語擦掉,說這偈「亦未見性」!

安撫眾弟子之後,五祖弘忍到碓房,示意惠能半夜來見他。惠能於三更時分入室,弘忍以袈裟遮圍,為他單對單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悟。據說五祖這便將法缽及袈裟給惠能,並叫他速速逃往南方(惠能原是廣東人)。

為何得傳衣缽竟要遠走逃亡?弘忍自己當年得傳衣缽時也曾遭遇凶險,被迫離開山門另建寺院。他對惠能說,「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又感慨:「如(四祖)道信臨終,弟子均爭奪祖位。」

悟道是了生死見自性,心無罣礙再無恐怖,現實卻是亡命天涯。惠能屢被追蹤,隱匿多年之後才在南方現身說法。十多年後,惠能已享盛名,還有刺客持劍潛入寺院行刺他,結果被感化。有一種說法,認為惠能逃往南方時雖已得悟,但仍是一個不識字欠學養的人,因為形勢凶險,需要沉潛多年,反而得以修行積儲而成宗師。

我在年輕時頗受「頓悟」吸引:哦,旗幡在風中亂動,動的原是我的心。如今人有了一些歲月,覺得惠能悟道的故事對神秀和北宗未必公道。即使有靈光,最好把領悟視為起點。就像韓劇角色常說「已經有了覺悟」,意思是「已作思想準備」。面對時代艱難凶險環境時,一時之悟不會解決多少實在糾纏。無論最終安身之所在遠方還是香港,到處也有塵埃,都要時時勤拂拭的。

 

【思遷集.九】

載「我的菠蘿游」網頁專欄

https://bit.ly/2WY6qX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