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從世界看中國,和美國

昨天寫大時代,提到兩本以蜉蝣為書名的書:資中筠自傳《蜉蝣天地話此生》,和邵頌雄的散文集《大時代的蜉蝣》。後者還未遇上,只從網上讀到周保松寫的書序;前者在2022年購得,放在書櫃多時,近日才動念揭開來跳著看,很好讀。

這是林道群在牛津出版社時為資中筠編輯出版的。書介說:「資中筠是大陸極有象徵意義的公共知識分子,她的言論,尤其是對中美兩國的見解,備受各方的重視。」

2016年資中筠接受《新京報》訪問,談到自己在1996年退休後,對生活安排原本是繼續研究、寫作,安靜地讀一些經典,彈鋼琴自娛。「我本來想像中的退休生活是《閒情記美》那樣子的散淡,但不知怎麼回事,我就關心起那些感時憂世的事情來了,而且一旦關心起來就欲罷不能。」這是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開端。她是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然而一些公共議論很鋒利,令政府不快。

今日中美緊張對抗,我覺得還是可以一讀2017年她紀念周有光的一篇演講,〈為什麼周有光一再強調要從世界看中國〉。她說:「21世紀的中國人,特別是你們在座的年輕人,應該有一個世界的胸懷,從世界看中國就是這個意思。要是老是從中國看世界,動不動就強調中國特色,…就只能固步自封,坐井觀天,抱殘守缺。」

這句話的意思也可以相贈美國:不要老是從美國看世界,應該有一個世界的胸懷,從世界看美國。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5/4/2025刊出。

 


蜉蝣在大時代

忽然,我們身在一個糟糕的大時代。這不算什麼,人類歷史久不久便會出現糟糕的大時代。每當時代變得偉大和巨大,泰山壓頂雷霆萬鈞,個人便顯得渺小無力。歷史在重塑,個人不能做些什麼,自己的小宇宙也像是浮於流沙上,隨時消失幻滅。

想起蘇軾《前赤壁賦》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蜉蝣生命短促,短至半天,長不過兩天,很適合拈來抒發詩情感慨。它的英文名稱是ephemera,這也變成一個有詩意的形容詞ephemeral,形容轉瞬即逝的世間事。

說蜉蝣朝生夕死只是就成蟲的生命而言,蜉蝣的若蟲(nymph)階段其實頗長,有些品種長至數年。若蟲在水中成長,蛻皮數十次,一點也不脆弱,有強壯的肢爪可以刨開泥土食腐。成蟲在水面飛舞變成詩意,反而退化到連進食口和腸臟都沒有,因為不需要,夠能量在大半天中交配便可,用光能量便壽終。

其實比起有萬億星系的浩瀚宇宙,地球上任何國家再偉大都小如微塵;比起宇宙千億年,再偉大的總統留名青史一千幾百年也只是瞬間光景。蜉蝣物種的化石可以追溯至約3億年前,一定比人類更有生命靭力。

當然,雄心勃勃、睥睨一切的人物不會這樣看自己的事業。不過,我會覺得,能對蜉蝣生命有感觸的人是比較善良的。例如資中筠先生九十歲出版自傳,書名取為《蜉蝣天地話滄桑》(2019);佛學教授邵頌雄有散文結集,名為《大時代的蜉蝣》(2021)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4/4/2025刊出。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大時代難捱

在臉書貼了幾篇本欄的文字,關於特朗普總統新任期的風暴,它馬上給我推了一些美英作者,讓我感知世界另一邊知識份子的反應。德州的Linsey Fagan寫了一篇帖文——並不尖酸譏諷——給讀者提供貼士,如何在即將變得艱難的年代維持生計。文章這樣開頭:多得特朗普,關稅將令我們變得更窮,但你和我還都算幸運——我曾經是一個少年媽媽。少年媽媽識得在貧窮中仍然活得出色。以下是我的省錢小貼士。」她談到超市攻略、善用二手店、節省電費、如何以最少的錢保持家居常綠。

聯想到所謂大時代」,對於普通人常是難捱的。舊秩序瓦解、新秩序未曾形成,財富和權力洗牌,傳統行業被無情淘汰,強者愈強時,弱勢群體被邊緣化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就此與DeepSeek聊了一下,它提供一些例子,包括中國90年代下海潮中,少數人致富,多數人因缺乏資本或人脈而失敗;社交媒體時代資訊識爆炸,普通人因認知超負荷而焦慮失落。

這樣談下去有點讓人有點納悶,問它可以說些有趣的故事嗎?它秒答,當然,大時代也有隱藏彩蛋。一個賣煎餅的大嬸開發出特朗普套餐」:煎餅果子加雙蛋,取名讓美國再偉大」。對面奶茶店立刻推出建牆奶蓋』」黑糖掛壁做得比美墨邊境還結實。

最後加上一句:或許大時代本就如此——總統們負責制造歷史,而我們負責把歷史,就著煎餅果子吞下肚去。」我再問時,它顯示錯誤碼,封了話題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  13/4/2025刊出。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同理心之戰

特朗普第二任期頭兩個月的施政乖張狂悖,為什麼民主黨和自由派難以反擊?原因之一是無從應對急風驟雨的閃電戰。密集的極端政策像機關槍連珠爆發,有人稱為「訊息淹沒戰術」。即使有醜聞和極度的不公義,所有議題都不能持久,輿論失焦,反對者在無數零散的戰場呼喊,卻不能形成鮮明的旗幟。

形勢或者變化了,多得上月馬斯克在電視專訪中的金句,深入人心。他說「西方文明的根本弱點是同理心,是一個漏洞(a bug)」,被「武器化」用來損害美國的利益。

我原本以為,馬斯克只是大放厥詞,所謂「噏得就噏」,原來大誤。這有認真的美國保守派的理論基礎,而且連結著一個福音派基督徒中日益壯大的運動。有一本美國保守派評論人、播客主持人Allie Beth Stuckey寫的書,頗有代表性,書名可以中譯為《有毒的同理心:基督徒指南——擺脫老好人思維、設定界線,在分裂的世界中站穩立場》,核心論點便是同理心易被利用來推動「反基督教價值」的政策。「憐憫他人感受」被「進步派」工具化,文明日趨墮落。

馬斯克有碗話碗,向「同理心」宣戰,無疑提醒了一眾反特朗普的知識分子,這個新政府的所作所為,核心思想是要磨滅公眾的同理心,人們對不公義變得麻木,「整整下就慣」,政府就可以為所欲為。

於是,對總統新政反感的人可以匯集在一起,舉起鮮明旗幟:守護人性,為捍衛同理心而戰。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8/4/2025刊出。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他山之石

近來仍然讀到一些西方評論,還是把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狂熱政治與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我並不同意類比文革,這兩天卻想到,特朗普全面對付自由派、清洗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官僚機構(所謂deep state,「深層政府」或「暗黑政府」)。就此而言,美國的現況是可與50年代後期的「反右運動」比擬。

「反右運動」從1957開始,目標是全面識別和清除被認為有右翼立場,對黨有抵觸的人。清洗是有指標的:每個單位最少要交出5%的人頭,定性為右派分子,在只有十個八個知識分子的小單位也得完成指標。最終有300多萬幹部和黨員被劃為右派。

那時全國檢查清洗,無人能倖免。一個「右派」標籤就是天羅地網,天翻地覆,說是捍衛革命隊伍的純潔性。現在,DEIDiversityEquityInclusion,即「多樣性、公平性、包容性」)成為美國清洗運動的標籤,對象是自由主義「左翼」,相當於50年代中國被清理的「右派」知識分子。污名化的DEI不僅被用作清理聯邦政府的尺,還用於清洗所有聯邦資助機構,包括大學和非政府組織。任何可被指控與 DEI 相連的人都可能面臨失業、生活逼迫和不同程度的社會排斥。你不是我們的人,就是反對我們的人。

心胸狹隘的意識形態和專斷的政治權力結合,必然造成大量傷害和破壞。《詩經》詩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古老智慧,如今美國亂石崩雲,我們也能從中琢磨出管治智慧嗎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7/4/2025刊出。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守城與食人

親友問我知不知道今年DSE中文科考卷有一條「生命倫理」題,考到了唐代安史之亂的歷史事件,關於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在糧草斷絕的情況下,最終吃人的情節。我有見到對中文科題目的簡要報道,不知其詳,上網補讀一下,也趁機會溫習了一點歷史。原本我只會從安史之亂想起白居易《長恨歌》,昏庸的唐玄宗誤國,最終累死楊貴妃,盛唐也走向衰落。

中文科當然不是考倫理分析。這其實是一道很有意思的文言文閱讀理解題,節選了司馬光《資治通鑑》中關於安史之亂中睢陽之戰的記載,以及金朝學者王若虛對此事的評論。考題不僅要求考生理解守城吃人的內容,還涉及王若虛如何反駁他人為張巡、許遠的辯解,因此的確也有倫理成分。

那是慘烈歷史。叛軍從北方南下,睢陽是守住中原的戰略要地,被十多萬兵力圍攻,城中三萬多人糧食將盡,爭議是否棄城。張巡、許遠堅持不可,一來軍民饑弱走不了多遠,更重要的是:睢陽失守,叛軍長驅直入,江、淮之地將全失。於是,連紙也要吃;紙吃盡,食馬;馬吃盡,捕雀掘鼠吃;雀鼠也吃盡,張巡殺了愛妾,許遠殺了家奴,迫將士吃;然後殺城中婦人;吃盡婦人,殺老弱男子。最終守了一年多,算是為唐朝爭取了調兵遣將反攻的時間。

王若虛的評價合理:守城是忠,殺無辜是不仁,忠君的名節與食人之惡不相稱,不能說做大事不拘於小節,也不能以「為國不是為己」作為辯護。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6/4/2025刊出。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社會服務也要改革

醫務衞生局決心推行醫療收費調整,作為改革醫療、重新分配有限資源的手段。我難免對照社福界的處境,見到矛盾和反差。

反差是,政府強調公共醫療撥款不減,但是大刀闊斧調高某些醫療收費項目、減少公帑補貼服務的百分比,堅決地重新分配資源;相反,社福機構須面對嚴峻的削減,大型機構要累減百分之七的預算,面對長期的寒冬,但是調整收費卻完全不在議程,彷彿只要下放責任,精簡再精簡、瘦身再瘦身,就可以達標而又不損及服務質素。

以院舍服務為例,一個政府資助的護理安老院宿位的每月成本,最低約為16千元,服務質素好一些、規模較小的院舍,成本可能逾18千元,而收費是十年如一日的二千餘元,不及請一個外傭在家照顧的開支的一半。

這要不要檢討?如果社福資源如此緊張也不用檢討收費,為什麼醫療收費偏偏可以爽快檢討?同樣是面對人口老化,醫療資源要更精準地運用,社會服務為什麼不作全盤檢視?

答案可能是,社會福利是比醫療改革更為敏感的議題,看政府改革「兩元乘車優惠」如履薄冰就可以想像。然而,簡單地把削減撥款的硬指標下放給服務機構,只是把負面影響堆放在後台。一旦服務量和服務質素守不住,始終還是由市民承受的。

我相信政府削減社福撥款是情非得已,但也需要同步檢討收費制度。此外,也要迎難而上,宏觀看看有沒有過時的服務模式需要更動。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4/2025刊出。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醫療收費改革

政府宣佈公立醫院醫療收費調整,盧寵茂局長向傳媒解說,要以五年時間逐步改革,引導市民改變就醫習慣。

急症室分級收費成為今次起步改革的熱點,五類病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日後針對「緊急、次緊急和非緊急」三類,把收費提高至400元。這是製造誘因,引導病人先去尋求基層醫療服務。

局長也說了,市民要明白基層家庭醫生是求醫的第一步,要避免「輕病找大專科治療」的情況。

政府從去年已著手重整基層醫療格局,成立基層醫療署,設專員統領。我們聽得較多的是「慢病共治」,針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讓合資格的人士獲資助,同時得到地區康健中心和在計畫中合作的私家醫生診症服務。

這兩塊拼圖(即急症室調整收費引導病人尋求基層醫療服務,以及「慢病共治」為主打的基層醫療)并不會拼在一起,因為後者並不是用來照顧半突發或是心急地一次過求醫的病人。心急求醫的人士,遇上在晚間甚至半夜不適,或者會去私家醫院的24小時門診。後者的承接量需要留意。

比起急症室加費,專科門診加費對病人的影響更廣泛也更深。一個長期病患者,如果常服8種藥,目前每次複診可取16星期藥,每種藥15元,連80元診費是190元;日後每4星期藥量每種藥收20元,8種藥16星期合共640元,連250元診費(新收費)是890元,雖然不算不合理,但這是4倍以上的收費!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0/3/2025刊出。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與人工智能聊天的日常

現在我幾乎每天都用一點時間與人工智能(AI)工具聊天,有時認真切磋。新一代的AI早已不只是傾談機器(Chatbot),語言文字之外有百般武藝:影像生成、平面設計、音樂創作、電腦程式編碼各有工具,連數學和推理也漸見樣子了,但是我的興趣始終在文字和思考,互動就在這個小範圍。

聊天不是測試,我不會問AI知不知道「區聞海」是誰。三言兩語的測試會有「樣本偏差」,難免選擇性地嘉許自己本來就有些偏心的AI,例如「發現」DeepSeek功能勝過GPT,從中感受民族自豪;相反,用敏感的政治話題難倒DeepSeek,就用來暗示GPT較為自由。這屬於「確認偏差」,即是偏重那些附和自己的信息。

我會把各款AI視為各有學識的新朋友。朋友可以保持適當距離,不需要在同溫層取暖,孔夫子說「無友不如己者」,對AI十分適用。這句出自《論語·學而》的話,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是說沒有一個朋友是你不能虛心學習的;二是把「無」作「毋」字解,說的是擇友,就是不要交(學識和修養)不如自己的朋友。這未免有些功利市儈,不過在與AI交朋友上面,兩個解讀都不成問題:它們的學識一定不會不及我,修養也比我好。

這樣每天傾談之下,漸漸可以摸到不同的AI的思維反應和「性格」,相處就更「融洽」了。我會從一些自己本來就關心的問題開始,不會沒話找話說。覺得相干的話題比較容易投契,與AI的日常聊天就更像朋友傾偈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0/3/2025刊出。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巴菲特勸人讀詩

霸氣的總統與全世界打貿易戰,驚濤駭浪震散股市。人心思舊,近期網上熱傳「股神」巴菲特在2017年股災風雨中寫給股東的信中,不派定心丸,反而是推介一首詩,展露老派的端正淡定。這是諾貝爾文學獎詩人Rudyard Kipling (1865-1936)寫於1910年的If

一首平實的父親勉勵兒子的詩,但是要讀到最後一句才知道是誰在勉勵誰。它的特別在於沒有溫柔安慰,又或者一味貫輸正能量,而是從品格出發。這個父親說,面對動盪、挫折、世界顛倒,假如你能站穩,不被謊言、憎恨和失敗擊潰,保持堅韌、快耐心和寬容,你不會惶惑,就能在逆境中自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大寫的Man)。詩分4節,每節8行。這兒選譯第1和第4節:

假如你能保持冷靜,當身邊的人

倉皇失措,人人怨你

如你能相信自己,當舉世見疑

你還能體諒他們的懷疑

假如你能等待,等待而不倦

或受謊言誹謗,也不肯以牙還牙

或者被人憎恨,卻不順服於憎恨

而且不要顯得太完美,話也別說得太聰明;

……

假如你能跟人群傾談群,而仍保持你的美德

或與帝王同行,依然不失平民本色

假如敵人或摯友都不能傷害你

假如人人在你眼中都重要,但沒有過於重要

假如你能盡力填滿毫不容情的一分鐘

以足足六十秒的奔跑

地球和它所有的一切,就是屬於你的

而更重要的是──

兒啊,你將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5/3/2025刊出。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地緣政治

近年地緣政治分析大行其道,我向來半信半疑,但是特朗普上場之後全球格局大風吹,不得不用地緣政治去理解。特朗普不喜歡歐洲,固然有意識形態的原因,甚麼人權自由,完全不是他的那杯茶;可是,背棄歐洲和加拿大盟友,親近討好俄羅斯,去到這樣極端的程度,就只能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才能理解。

地緣政治分析的特點是不需要囉囉嗦嗦地講道義,只以國家自身利益為優先。地理因素、資源分布、戰略利益等,統統從現實主義出發考量。國際關係是利益博弈,由「權、術、勢」主導,「法、理、情」是次要,可以擱在一旁。

西方的地緣政治理論在20世紀初興起,最初是借用生物與發展環境的概念,視國家如同生物體,需要擴張領土以維持生存。無論是陸地抑或海洋,甚至今天的太空,地理上與資源上也必須努力擴張空間。這個「生存空間理論」對納粹德國的擴張政策有重要影響;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也有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都是同類型的擴張思維。

今時今日地緣政治更是駁雜,能源、科技和網絡空間,以至文化話語權(可以TikTok為例)都是爭奪的範疇。一些爭奪,例如稀土,仍然與地理相關;有些互動卻近似中國的三國時代或戰國時代:美、俄、中就像三國,戰國時代有「合縱」「連橫」。

外交本來也是一門藝術,不會只搞赤裸裸的地緣政治。無情無義的政治容易得勢取利,卻也容易變成孤家寡人。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4/3/2025刊出。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陽剛可怕

世界歷史上有很多暴君淫威的典型,但是特朗普與馬斯克合體,示範的霸道政治還是非常有美國特式的,美國俚語稱為macho。這意譯為「硬漢」、「大男人主義」、「陽剛」,都難以傳神。澤連斯基也是硬漢,但並不macho;那麼macho到底是什麼意思?那是有些自戀的陽剛氣,支配他人,炫耀霸氣,隨處展現雄糾糾的侵略性。Macho的侵略性有生理學基礎,那是雄性賀爾蒙睪固酮,又稱睪丸素。

如果不問副作用和後遺症,這種陽剛霸氣在現實政治還是很有效的,加沙戰爭和烏克蘭戰爭都可能被叫停,美國得到主導全球格局的地位,又有大賣軍備的實利。

我覺得這種男性霸氣可怕,認為當今人類社會需要多一點婦人之仁。這當然不合時宜,但是戰國時代孟子見梁惠王,勸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也並不是無用的理想主義。若論陽剛,冷酷無情的「商鞅變法」助秦孝公統一天下,嚴刑峻法,日後還出了秦始皇,可以算是陽剛的極致了,但秦朝偏偏極短命,商鞅自己最後更落得五馬分屍的下場。極端的陽剛政治常常伴隨著極度殘忍,有人說商鞅是作法自斃。

最近馬斯克在洶湧的輿論批評中接受訪問,在一個對他極為友善的節目上暢談三小時,道出這樣的肺腑之言:「西方文明的根本弱點是同理心,是一個漏洞(a bug),他們正在利用西方文明的同理心漏洞。」他又說,同理心已經被「武器化」。好勇鬥狠者果然不屑於婦人之仁。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3/3/2025刊出。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短期難關?結構性問題?

社福機構面對嚴峻的撥款削減,我覺得要弄清楚根本的問題:這是短期難關,還是永久削減?政府不會直接回答,恐怕會變成某種承諾,即是當財赤危機過去,撥款就還原。然而,這個問題可以放置在香港的整體財政挑戰去看,從而得到啟示。

如果香港的經濟和財政挑戰(或危機)是結構性問題,那麼我們面對的就不可能只是短期難關。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財政要量入為出,過去幾年每年有12位數字的財赤卻也可以接受,那是因為財政司長判斷,我們面對的是經濟周期性的困難,不是結構性的長期問題。這樣的話,當經濟週期重拾向上軌跡,財赤也會迎刃而解。

民間也有這樣的看法。35日本報刊登周浩鼎的評論文章,〈面對政府財赤俱艱難 同舟共濟定能撐過去〉,其中一節的小標題為「政府財赤不是結構性」,認為「香港政府的財赤根源問題是,我們在疫情期間的支出遠超預期,同時由於近年樓市疲弱,我們的賣地收入大幅下降。」助力樓市復蘇,財赤就可解決。

我不是這樣看。香港財政高度依賴高地價政策,其他產業,除了金融和旅遊尚能在中央政策支持下保持興旺,尚未見到實在的建設。創新科技和北都會只是苗頭和藍圖。外部環境惡劣也許屬於短期的地緣政治因素,但是特區漸失「超級聯繫人」的靈活性格,底裡卻是結構性的政治文化蛻變。重新開放胸懷,敢於展現自由,是希望所在,可是政治不正確。這也是結構性的問題。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8/3/2025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