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應該有些展望,以前我是有的。每年大除夕也會有點隱隱的興奮,想像未來一年,城市、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今年也不是沒有,只是慢熱得很。個人的生活還好,有不少有趣的可能性。對於城市和世界(之間當然還有國家)的變化和展望,要很緩慢地消化去年積累下來的各種閱讀和觀察,才能見到「新」焦點。
與其勉強說展望,不如談談2025年我會觀察什麼。這篇只說城市的四個焦點。
其中兩個焦點由一小一大兩個數字表述:「兩蚊搭車」福利,和千億元財赤。我自己是乘車優惠政策的受惠長者,喜歡它的初心和好意,但難以想像它能逃過被開刀的命運。怎樣開刀,會反映政府處理棘手問題的思路和價值觀,值得觀察。
每年千億財赤不可能年年繼續,過去幾年似乎只是望天打卦,等復蘇,等國家給政策,和不厭其煩地重覆唱好未來。今年終須與民共議怎樣由奢入儉吧?
另外兩個觀察焦點都與「識」字有關。一在民間社會,一在建制的立法會。2025年公民社會是否繼續萎縮?可以觀察知識分子能否重拾港式活力,在城市「翻生」。至於立法會,要看有識之士能否真正為民請命和為政府出謀獻策。早前本報統計2024年的121項議員議案,逾半是照本宣科,重複中央說法,連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都公開說不理想。城市的活力由朝野組成,如果建制唯唯諾諾,民間囁囁嚅嚅,很難有新局面。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3/1/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