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伊始,談生死話題是否不大好?不過百無禁忌是健康心態,而我一向覺得香港愈少禁忌愈好。2024年底瓊瑤自盡辭世,遺下的信息有漣漪效應,香港也有一些反應和評論,頗有意思。一個焦點是,瓊瑤選擇藉着自己的抉擇和行為,向社會分享對「尊嚴死」的主張,不少人對此有保留。她以文藝筆觸遺留最後的詩和文,從感性出發,亦有她一貫的「唯美」氣息。這是有感染力的,令人擔心會不會有些在人正在生交义點,因而覺得自殺是「自由」的出路?
這並非杞人憂天。在瓊瑤的新聞廣傳後,朋友和醫護人員聽聞有真實的個案,有人就此了結生命。
這讓人難過。一般認為,煽情的自殺新聞可能引起「模仿效應」。我覺得「模仿」是有點「表面化」的表述。固然,隨後去世的人可能有「模仿」成分,但在痛苦或孤獨或困惑或清醒之際的抉擇,也有可能是自主而且艱難的掙扎。隨後去世也未必是簡單被動地跟隨和模仿,旁人不宜輕易視為只是「有樣學樣」的模仿行為。
我看瓊瑤的「錯誤」,並不在於公開自己的主張,也未必只是「高調」與否的問題。可能她錯在以為有一個「社會」可以平心靜氣地聽她的生死心事。「社會」是抽象的,信息卻是落在具體的人心中,自然有不同的或輕或重的具體影響。
也許她應該選取另一種氣味的語言,使用更內斂的文字,避免感染在情緒低谷的人。然而,對於一個決心告別世界的人,這會否太苛求?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5/1/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