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於2016年2月19日因胰腺癌在米蘭的家中去世,各地知識界紛紛誌念,在中國也有不錯的文章,〈走近艾柯 瞧瞧這怪老頭兒〉刊登於《光明日報》(2016年3月2日), 「人民網」和「中國作家網」轉載。
全世界都讚譽他為當代最博學的人。在他的多重面向之中,最受欣賞的是小說。48歲出版的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被翻譯為30餘種語言,售出了1000多萬冊。這表面是個中世紀晚期的偵探懸疑小說,全書充滿學術性的典故,到處暗藏符號,彷彿迫讀者抉擇,要知難而退抑或「迎難而上」。多年他接受雜誌採訪時承認自己的小說並不好讀。「人們總是問我,『你的小說這麼晦澀,為什麼還總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這個問題讓我覺得受到冒犯。這就像是問一個女人,『男人怎麼會對你感興趣的?』」他帶著諷刺補上一句:「我本人喜歡能讓我很快睡著的輕鬆讀物。」
〈走近艾柯〉一文欣賞的是他的文化批判。作者閱讀到,艾柯晚年對的互聯網不辨真假的繽紛世界感到悲觀,預見這會成為人類前所未有的「巴別塔」。
我感興趣的是艾柯的公共知識分子面向。2007年他第二次應邀訪華,被熱捧為「頂級知識分子」,其實在這個面向他扮演的不是一般的「百科全書知識人」。以博學為基礎的文化批判深深關注人類文明,是很歐洲式的。在他去世前,公共知識分子在美國已變成冷嘲熱諷的對象,在中國也開始衰退。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6/1/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