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輕輕步入2015

2014不是好年,來到最後幾天還有郵輪大火和飛機墜海,香港又要殺雞對付禽流感。2015也許不會忽然轉好,但能樂觀就有希望;倒過來亦然:敢於希望,一切就比較令人樂觀。祝願讀者朋友輕輕步入新的一年,輕輕抱擁希望,樂觀前行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考古不為政治服務

昨晚在陽光衛視看了一段有意思的紀錄片,訪問前輩考古學者縷述上世紀文革前後,他們發掘考證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多年前) 出土文物的曲折經過。在浙江嘉興、餘姚一帶幾處的文物堆往復論證,最後確認它是與黄帝文化(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為本)不同源流的族群,命名「馬家浜文化」。學者幾經艱難才敢立論,還要多得文化大革命結束,學術重新獲得尊重。換了在另一個年代,誰敢說中國人不是自盤古初開血肉相連的一體,要挨批鬥受迫害的。
想起現時沙中線工程掘出宋代文物,顯示香港昔日並非漁港而已,與大陸早有文明聯繫。有人認為這是國民教育和民族認同的珍貴材料。我看考古不能為政治服務的,萬一最後發現香港從來也有本土和南下兩個不同的族群源流,怎麼辦?
馬家浜文化多以豬為工藝造型,很活潑。
圖片來源:blog.xuite.net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抗疫的表情

H7N9確診個案再現,應變級別提高至「嚴重」,前晚在食衛局開完會,有機會與高永文局長和衛生防護中心主管梁挺雄一同見傳媒。
因為很少出鏡,今次親友都留意了,還拍下照片WhatsApp送來。這是影像年代,面貌比聲音傳得快。
鏡頭底下原來自己是木口木面的,沒有什麼神情。
你不笑的時候很嚴肅,還有點惡。一個年輕親人如此評論。
沒法不嚴肅,防疫應變不是說笑的。我解釋。
另一個親戚是女孩。她好心建議:日常做些面部護膚,看上去會精神一些。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禽流感又到

旅遊回家未夠24小時,屯門醫院確診一例H7N9人類禽流感,即便去食衛局開會,提高應變級別。
病者是否因為在龍崗友人家吃了「走地雞」而染病,未可十足肯定,在時序上則是脗合的。
求醫時要向醫護人員如實提供自己近期的外遊史,這樣有助早些化驗,做PCR分子測試。能及早確診,親友和醫護人員也會減低感染風險。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夢見劉以鬯

今年最長的假期近尾聲,昨天回到家,夜間天寒酣睡,卻是夢見在大學最後一個學期,選修劉以鬯的課。
第一課選讀一篇散文,篇名〈人間灌木〉。
其他學生陸續找座位時,我先自好奇地揭開書頁速讀。當然劉並無一篇散文真的名為〈人間灌木〉,但身在課室,看那筆下的人間有情風景,真的感受到「劉以鬯味」。
書頁有鋼筆速寫插圖,其中一幅是茶花叢。
劉在黑板寫了幾個潦草的字,未曾開口講書,後排忽有同學舉手發表見解。卻原來有個頗負時名的社會學者也來了旁聽。他的見解有點學究味道,說劉以鬯文章看似易讀其實不易,例如有中學列此篇〈人間灌木〉為課文選讀,就不以為然,覺得揠苗助長。
對於這番見解,劉以鬯看來完全umimpressed,輕輕一句「各有各讀吧」,打發過去。
這時我和身旁的同學卻在用顏色木筆為茶花插圖局部上色,他是我大學的老友,性情強烈與我相反,我上的顏色素淡沉靜,他用色鮮明不覊,真是各花入了各眼。
起來向妻說夢,妻嚇一跳。她剛收到中文系同事WhatsApp,說昨晚跟劉以鬯吃飯。昨天是劉以鬯生日!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盼望2015

    小鎮在聖誕日靜悄悄,清晨電視播放名人回顧多災難的2014年,一個女士盼望每個人多關懷不幸的人和弱勢社群。打開窗,小鎮沒有大風景,然而此刻忽然對2015年興起溫暖盼望。

   日間七小時回程路,離阿德來德百餘公里有粉紅鹽湖,名Lake Bumbunga。人可以走在結晶的「湖」上。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小港靈駒

駕七小時專程來訪一個海邊小港,泊好車信步望海邊公園走,雨後海風涼洌。眼前忽然一亮。這匹馬靜靜立在草地上,在巨杉樹下有如活在當下。小港以Lincoln為名,那是1802年「發現」此地的英國人Matthew Flinders以自己的出生地為它起的但未被殖民之前土著Aborigines族群已在此居住了幾千年。現在小城到處可見有靈性、少商品味的土著藝術品。這是冠軍良駒,1:1大小,雕塑藝術家並不刻意表現牠健步飛蹄的英姿,選擇展示牠的靈性和眼神,靜如處子,令我對小港油然而生親近之感。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立場新聞》是「新主場」?

旅途還能上網,較有趣的港聞是《主場新聞》倏然消失後不到五個月,蔡東豪變出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立場新聞》。看董事會成員除原《主場新聞》三名核心人物外,更添了吳靄儀、何韻詩、練乙錚、方敏生等人。這些重量級人物有共通的意識形態,但又不能簡單定性為「反建制」、「文化界左翼」或「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等標籤,故此特別有趣。
《香港獨立媒體》馬上刊登一篇「樂思」撰寫的批判文章〈蔡東豪,還值得多一次機會嗎?〉質疑蔡東豪,十分凌厲。其中一點我有同感:
又,就算(當日《主場新聞》非結業不可,有否需要把兩年來記者、博客的心血全部刪除?一句誤判,所有文章、討論、連結,全部一次過連根拔起,幾個月來交代全無。今天一句另起爐灶,又要大家多多支持,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對讀者、作者的不尊重,莫過於此。他日又有壓力,會否重施故技?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9807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平民試酒

離城一小時車程已有酒莊,識酒的友人說,是平民化的酒莊。果然氣氛自在,門外漢也不會留在門外。人在試酒,小狗咬鞋繩,我拍照,未曾細嚐酒味。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小心摘櫻桃

這是假期摘櫻桃節目,人走進紗網內,伸手摘了便是你買的。
摘櫻桃不是初次,今次好在有友人帶著,認真提示:摘時連蒂可以保鮮,但要小心勿傷及蒂端周圍的節芽,那是明年再結果的地方。小心也有小技巧,揑準位置,向樹的主幹方向輕輕順著一剝便乾淨地摘下。
摘的屬於自己,明年的收成屬於園主,小心是為保育櫻桃樹。這個程度的公德心勝過大部分來客。像下面孤零零一顆,節芽給人粗摘了,不留半點生機。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壓力症候

介紹創傷後遺症(正式名稱是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譯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的網頁很多,比較好的是紐約精神衛生辦公室的網頁。網頁開頭就有一個短小的問卷測試:
¨  有時候,突然間我感覺事件好像再次發生。我從不知道這種情況何時會發生。
¨  我對恐怖事件會做惡夢並有可怕的回憶。
¨  我會遠離能使我想起那些事件的地方。
¨  當某件事情毫無預警的發生時,我會驚跳並苦惱。我感覺自己總是處於防衛狀態。
¨  我很難相信或親近別人。
¨  我有時覺得自己情緒麻木。
¨  我很容易惱怒。
¨  對於別人已死而只有我活著,我感到內疚。
¨  我會失眠而且肌肉緊張。

總是不由自主地再經歷那些創痛影像,夜裡失眠日間繃緊,充斥負面情緒,是核心徵狀。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創傷後

我相信佔領事件對香港社會有深層次的成長意義,但那是長遠而言。首先要處理創傷。社會傷口難癒合還只是一個層面,切身的是個人親歷現場的創傷後遺症。無論是佔領者抑或前線警員也須注意自己有沒有徵狀。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依法處置

2014年將盡,想起年中一次與朋友談笑,我說2014年不知是否太陽黑子活動異常影響地球,全世界也是風高物燥,任何衝突不單惹火,而且每場火也燒得猛,燒到盡。
來到年底,香港這一團小火冷卻,明年如何?
我想明年爭持的焦點是「依法」兩個字。何謂「依法治港」就是核心問題。過去兩個多月中央多次說支持特區政府「依法處置」非法佔領,不是「依法處理」,是「處置」,一字之差相差很大。
昨天警務處長說「警方會繼續緝拿相關人士,特別是主腦歸案」,目標是三個月內完成。這似乎與「依法處置」的說法前後呼應。希望「依法治港」不是止於心領神會完成任務那麼片面吧。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再啓蒙

中央官員在澳門的座談會上再批評香港人心未回歸,說特區和內地一樣都是掛著五星旗,但一些港人「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他開的處方是香港需要「再啓蒙」。這三字鏗鏘,上了頭條,但今天晨早節目主持人搞笑說,「啓蒙」只能有一次,「啓」過一次如何又再「啓」?難道有「全新的二手車」?
正經地說,「啓蒙」(Enlightenment) 脫胎自歐洲近現代的人文覺醒;「再」(Re- ) 的概念應是來自之前「文藝復興」(Renaissance) 那個「復」字,希臘古典精華復活,成為新的文化動力。胡温時期中國夢包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今習李時期的中國夢似乎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偉大復興」。
以上是往正面去想,可能完全捉錯用神的。或者黨官其實只是主張香港人需要「再教育」。小心啊,在上一個世紀「再教育」一詞有特定的懲教的意思。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難道只能如此餵飼

今天《明周》林夕「十方一念」專欄的圖文詩,我讀得震動。以餵魚諷喻把「向上流動」等同幸福,很犀利。簡明之中更有古風。詩歌本來就是「風」,即是「諷」。
轉貼之外也轉抄一次。
   
本來   並沒有那麼    擁擠
向來  向上游動   並非     指定   動作
浮起來  那一瞬    不過為了    自在地    
餵飼的人   你們                 
難道  就是   牠們   想要的        幸福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連儂牆留言入倉

金鐘清場順利,夏慤道回復車水馬龍,與佔領期間二千個帳篷的影像反差甚大,但在我看來還未及「連儂牆」脫掉幾萬張留言從色彩繽粉回復灰色那樣差別鮮明。李慧玲有敏銳記者觸角,到現場見證,那是義工們花了數小時,逐張留言摘下,小心庫存了。(【金鐘清場】慧玲:連儂牆能收能放 展示運動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41211/53217940 )
圖片來源:appledaily.com

圖片來源:nekoxcyrus.blogspot.com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事先張揚

明天清場,各方準備,醫院急症服務也如常候命,當然希望少暴力衝突,不再見到多人流血。
   
今天警方預先公佈明天清場的部署和步驟,連由哪裡開始行動,推進路線為何也列明;學生領袖、泛民議員等亦預先說明會坐在哪個範圍等警方動手。甚至臨急在網上組成的「勇武」分子也在電台詳述他們如何裝備和打算如何反抗。
   
希望各方事先張揚也是為了準備好好地各自謝幕,保存一點尚存的節制。以後再打「後佔領時代」的仗,從頭來過吧。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正襟與危坐

政府預告本周四清理港島兩個佔領區,昨天特首在商台黃昏節目娓娓講述施政方針,十二分正路正氣,令我忽然想到當前特區情況可以用「正襟/危坐」來概括。
正襟危坐」中間要隔一隔,下面是「危坐」不願離去的異見者、示威者、抗爭者,上面是已經贏了正統道德(及法律)高地的執政者和她的支持者、附和者。
上面越是正襟正統,下面越多潛在危險。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看不懂餐牌

在一間街坊茶餐廳搭枱,同枱的老伯帶著行動不便的老妻喫下午茶。他拿著過了膠的餐牌,在問侍應阿姐,餐牌怎讀。侍應阿姐也有耐心,指點說:「這些是三文治餐,自選款式,這是西多士餐,這是公仔麵餐。」
這看來是老伯與老妻很久以來第一次喫下午茶。他喃喃道,30元一個餐這麽貴,兩個人喫一個,另外叫飲品可以嗎?侍應阿姐說,淨飲不化算的。
老伯拿著餐牌,翻轉兩面看完,又不知如何是好,再叫侍應阿姐來解說。又講了一回,見阿姐移步要走,老伯急了,說:「先上一客西多士,兩杯熱檸茶。」
我見他還是拿著餐牌煩惱,以為他不大識字,又不熟規矩,忍不住提他,一杯飲品也要19元,你可以叫一個22元的多士餐。
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現在的餐牌很難看得明,她又耳聾不知人講什麼。
熱檸茶來了,老伯從枱面取紙包糖,讀了出來:「Brown sugar」字正腔圓。
西多士也來了,老伯一見卻發急:「這是我點的嗎?」
我才恍然知道,自己是老人科出身也走漏了眼。他不是不識字也不是初來喫下午茶,而是腦退化了,看不懂組合式的茶餐選項,記不住侍應的解說,和自己點過什麼餐。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人在狂潮失常性

前天看電視直播立法會辯論,何秀蘭引述網上文章講「路西法效應」Lucifer Effect,痛斥政府驅使警隊扮演鎮壓角色,令正常警察也變凶殘,鏡頭轉向特寫保安局局長,他的面色很難形容。
何秀蘭可能是讀了之前幾天《蘋果》博客「股榮」的網誌。「股榮」引述fb上朋友轉貼的梁文道在2007的一篇文章;梁文道的文章是一篇書評,推介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當年出版的書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書中首次詳敘述了作者在1971年進行的「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的經過。讀者可以在「新知文庫」網站讀到此書中譯本的逐章簡介。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2100079440)
在「史丹福監獄實驗」,24名被評定為正常健康的志願者被帶到模擬監獄,一半人扮演獄警,職責是維持監獄秩序,另一半飾演囚犯。第一天還有說有笑,第二天「獄警」開始濫權,「囚犯」設法反叛,換來更嚴重的虐待,包括脫光他們的衣服、讓他們空手洗馬桶。五人出現嚴重的歇斯底里症狀退出,但實驗繼續進行,虐待變本加厲,兩名「囚犯」精神崩潰,到第六天,實驗叫停。
我在大學時讀過這段實驗,當時似乎還未有「路西法效應」這個名堂(Lucifer是墮落天使,變成魔鬼撒旦)。當年讀時,對人類集體行為生起戒心。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面對老人的醫療

月前應邀到新加坡參與衛生部下面設立的醫療生產力策略小組會議,讓我通盤地見到新加坡醫療面對的挑戰。
新加坡醫療的整體效率是世界之冠。香港和南韓亦在前列位置,但各自面對迫切問題未有解藥。
新加坡人口開始老化,令急症室服務和醫院床位緊張。需入院的病人在急症室等上八小時甚至十多少時才能上病房,情況與香港無異。
比起香港,新加坡人口還算年輕,但高齡的老年人入院需求高,已令醫院叫苦。另一個問題是老人兼有多種病患,各自為政的專科服務與老人的醫療需求不大對應。這些問題亦與香港無異。
我談了一些香港公立醫院早年發展老人醫療服務的經驗。在他們自己的診斷,新加坡老人醫療服務的最大弱點是「割裂」(fragmented),急症服務、康復、療養、以至社區護理各環節,既不銜接亦少對話,策略發展上亦不同步。近年致力推動將服務連貫化 (integrated care),背景在此。
他們眼中香港公立醫院值得研究的服務之一,竟然是我們在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建立的老人外展醫療服務。在十年間逐步發展至覆蓋全港近九成的護理院舍床位,他們覺得不簡單。
我昔年有參與老人外展醫療服務的發展,高興聽到讚賞和認同,但也有點感慨:十多年前的模式,今日的新加坡同行視為「先進」,但其實香港面對的挑戰比新加坡更迫在眉睫!老人外展醫療服務連貫了醫院和院舍,但現今公營醫療的壓力點在急症醫療服務。香港的思路是以「公私營合作」減壓,是否能見效仍有待時日。
專科為本的服務能否就老人的需要而變身,亦是要害。變身是殊不容易。
原載 《東周刊》「一一杏林」專欄,2014123日,經修節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這場風雨後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昨天在澳門說,相信香港經歷過「佔中」這場風雨後,可讓香港居民擦亮眼睛,看清楚香港民主發展應該走一條什麼的路,才有利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才能真正實現香港居民的選舉權。他又說,廣大香港市民應會(因此)更珍惜《基本法》規範的民主。
支持運動的人會說,這場風雨是爭取民主的一次洗禮,令市民覺醒。
我認為歷時近70天的佔領運動雖然來到尾聲,它的影響實在未可知。這場風雨刮開城市的表皮,下面是一層又一層的歷史沉積物,挖出什麼來?可能要三五年才能考察清楚。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朱牧師自責

朱耀明牧師在三子宣佈自首的記者會上老淚縱橫,自責未能如最初立願那樣,帶大家平安回家。
這個許願假設了牧者的帶領角色能貫徹整個運動,但由學民思潮衝公民廣場,到警方施放催淚彈,再到旺角與銅鑼灣開新佔領區,行在前頭「帶領」的概念已失效。
故此我認為朱牧師無謂自責,收拾心情與陳日君主教一起等待特區的人間審判好了。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流血與理性

學生領袖為前晚圍堵政總行動失敗向受傷的示威者鞠躬致歉,我還是想起上月25日在這寫的幾句,「民間運動從來是贏少輸多的,勝負之外能否有意義地發展下去,才是真實的問題。」
身邊有人辯論流血是否值得。「如果流血只是換取憤怒和憎恨,兩個多月的不平凡努力只餘衝擊與暴力的影像記憶,是否太浪費?」一人說。
梁麗幗可能是學生領袖中自始至今最不失初衷的一個。不要在憤怒中失去理性,她說。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吳清源去世

同事轉來一條消息:《讀賣新聞》報道,吳清源昨天凌晨111分于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市去世,享年100岁。
他記得我欽敬這一位被尊為「昭和棋聖」的圍棋大師,而且為他不平凡的一生感嘆著迷。
吳清源在圍棋世界的獨特位置可能相當於愛因斯坦之於物理學:以近乎異想天開的思維顛覆了傳統,成就革命性創新。
我特別著迷他在19(1933)下的一局棋。這局棋他以兩目之差輸了。他14歲從北京遠赴日本學棋,幾年間嶄露頭角。這一年《讀賣新聞》主辦了「日本圍棋選手權戰」,由當時實力最強的十六名棋士進行淘汰賽,勝者可獲受先與秀哉名人對弈一局的榮譽。
秀哉名人是當年是日本棋壇的「神」級人物,對局中擁有特權,即可以隨時叫暫停,自己想好下一著再弈,中間更可與其他人商量。在這「不平等規條」之下,吳清源只下了第135三著,已令全日本哄動,更有人罵他對秀哉名人不敬,認為豈有此理。因為他以「三三、星、天元」的順序開局,而按秀哉名人領導的本因方棋院,「三三」位置是開局第一手不准使用的「禁手」。
這一局棋從19331016日弈至1934129日,用時三個半月,共暫停13次。秀哉名人一直居於劣勢,最後一次暫停後通宵與弟子研究,才下了第160手妙著而得小勝。
吳清源25歲入了日本籍,36歲時失日本籍,有兩年無國籍,38(1949)恢復中華民國籍,直到1979年,為家人生活關係重入日本籍。時代與國籍令人顛倒,那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