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榮芳著《香港人的香港史》見到一段有關昔日東華醫院的描述,很有趣。東華醫院在1872年創立,是香港第一家中醫醫院。當年 香港大多數華人不懂英語,亦無法律知識,對法庭避之則吉。華人之間遇有糾紛,會跑到東華醫院,請求東華董事裁決。有生意糾紛要追債固然跑來找董事,一個木匠的學徒逃跑了,也來找董事幫忙。甚至家庭糾紛,妻子或姨太太離家出走了,丈夫也來找東華董事!
這說明當年商紳的社會地位高,軟權力甚大。這段歷史,蔡榮芳是引述自香港歷史學家Elizabeth Sinn研究東華醫院歷史的專著Power and Charity。書如其名,慈善事業與社會權力的關係從來是密切的。醫院不一定純粹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還有其他層面的複雜功能。
或者東華醫院只是一個特殊個案?那麼看看香港第一家西醫醫院雅麗氏紀念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1887年創立。雅麗氏(Alice Walkden)是何啟爵士的夫人,出身英國貴族家庭。何啟13歲就留學英國,23歲前已取得醫生、律師兩個專業資格,與雅麗氏結婚後隨即回港。不幸地,雅麗氏來港不到三年,就死於傷寒。何啟捐出妻子的遺產興建醫院以為紀念。
何啟是虔誠教徒,生於牧師家庭,自己是倫敦會 (倫敦傳道會) 的華人會友。雅麗氏紀念醫院是與倫敦會合資的,從一開始就是一所宣教醫院,院長規定須是倫敦會派來的醫療傳教士。
英國倫敦會早在鴉片戰爭前已積極向中國傳教,畢業於倫敦Guy's Hospital的雒魏林醫生(William Lockhart)在1838年就來到中國,先後在上海和北京創辦醫院。就宣教的使命而言,醫院濟貧治病,首先是為取信於異教徒,讓傳教士接觸當地人民,傳揚福音,救贖他們的靈魂。
醫療社會史學者說,醫院無論在從前、現今、未來,都不是純粹的醫療中心。我想,不純粹未必是不好的。如果現代的醫院純粹得只剩下科學和醫療科技,不顧社會也不關顧病人的心靈需要,只知醫「病」見不到「人」的複雜性,那麽它充其量只是令人讚嘆的科技園。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年4月29日,經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