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宣洩、淨化、散毒

上周談《十年》,我說借電影宣洩過去十年的社會鬱結是簡單正常不過,「從莎士比亞開始,戲劇本來就有宣洩(catharsis)的功能。」
讀者留言指正,宣洩(catharsis) 之說比莎士比亞早得多,始自亞里士多德《詩學》(Poetics) 。拉丁文是katharsis。我應該記得出處的,下筆時也隱覺不大對勁,就是懶得查一查網上百科。百度百科「卡塔西斯」(katharsis) 一條有完整論述。
作為宗教術語,這是淨化(淨罪)的意思。醫學和心理學解為宣洩,認為負面情緒藉欣賞悲劇作品發洩,有助最後趨於平靜。有人認為這是以毒攻毒,從中面對自己亦共有的人性陰影。
另一篇文字引述容格(Jung) ,更有意思。大意是「人有影子,因為他真實存在。」每個人也不逃避自己的陰暗影子,便有希望散毒。
我的引申:淨化社會不能靠集體權力。

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按朱光潜先生在 《谈美》 序言里说的:“……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这书虽然是 1930 年代写的,但是道理讲得生动透彻, 80 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小书。

Unknown 提到...

区先生您好,有读者在我自己的网志上张贴您的网址,今天才拜访贵网志。 您这里有说悲剧和渲泄的关系,我很快就想起朱光潜写的 《谈动》 里的一段: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从前儒家讲心性的话,从近代心理学眼光看,都很粗疏,只有孟子的“尽性”一个主张,含义非常深广。一切道德学说都不免肤浅,如果不从“尽性”的基点出发。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假如把电影 《十年》 是看成发泄, 倒也可以理解。 可能只是我一个人吧,看了 trailer 以后觉得有点言过其实的地方。 在戏剧里,言过其实有时也是必要, 可这个选材跟现实好近, 算了我还是不说了……

初次拜访贵网志,冒昧留言,不胜惶恐。

區聞海 提到...

謝謝留言,和初訪與認真閱讀。我也回訪了,你的歐遊照片拍得很好。

Unknown 提到...

谢谢欧先生。这几天在外公干,忙里偷闲出去一个傍晚,拍了一组照片,愿意分享:http://horizongermany.blogspot.com/2016/04/2016.html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