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起點是一問

在既熱且濕的夏天裡有「一地兩檢」議題熱點,這篇文章的緣起與它有些關係,內容卻與高鐵無關。「一地兩檢」關乎重要的原則問題,但市民感受不到。說甚麼《基本法》第18條第20條,更扯上香港邊界有無定義,統統枯燥得很。市民覺得稍為切身的問題卻是「西九高鐵總站內地口岸區內能不能上facebook」,這問題最先是一個記者在政府的記者會上提出的,輕巧又聰明,令我想起「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兩句話。
「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來自一首勵志白話詩《每事問》。一天清早,人半睡半醒,腦海忽然問:詩的作者是誰?
起來開電腦查看。詩的作者是陶行知(1891-1946) 。全詩是:「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陶行知是民國時期的教育家。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有三個真誠地追求文化理想的時空,我常感到有點嚮往。民國時期從二十到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特別樸素;六、七十年代台灣和香港在夾縫栽種;文革後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初開放朝氣勃發。陶行知的名氣不及蔡元培,但真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
1914年他從南京金陵大學以第一名畢業,到美國留學,先在伊利諾大學取得政治學碩士學位,再進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受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哲學「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影響頗深。
回國後在中國教育界是先鋒人物,1919年發表《教學合一》主張,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率先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不久為全國採用。他有座右銘:「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教與學是合一的,並非優越地單方向傳授知識而已。
他的理想在平民教育運動,先後推辭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和金陵大學校長職位邀請,專事平民教育,在上海創辦「工學團」,讓報童、流浪兒和其他貧民子弟也可以「半工讀」接受教育。
真誠樸素服務大眾的精神難能可貴。由此我聯想到當下香港的公共醫療服務,壓力底下自有服務的初衷。在壓力瀕近「爆煲」的境況如何不忘初衷?所謂以病人為本,起點便是這一問。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819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