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在九龍醫院的資深同事陳乃圭醫生於5月21日去世。
5月初,在醫管局研討大會上,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最後一次致辭,回顧八十年代公立醫院的惡劣情況時,其中一張幻燈片展示了當時使用的殘舊的生鐵病床。這些我們稱為老爺床的病床非常笨重,鐵架一個,銹跡斑斑,完全不能作高低水平調整,更遑論獨立升起上半截以協助病人挨著坐起來。聽時,坐在我旁邊的是以前九龍中醫院聯網的管治委員會主席李先生。他問,你以前當醫生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說是,加一句說,即使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們的康復病房仍然在用這些生銹鐵床。
我在1994年加入九龍醫院。當時它有一個胸肺內科和一個精神科,以及許多療養病房。前兩者設有部門主管,療養病房則由伊利沙伯醫院的醫生兼管。我被任命為顧問醫生,開設康復科部門。此舉是緣於當時的醫院行政總監蔡炫中醫生的大膽願景,要全面改革療養服務成為現代化的康復醫療。
這只是醫院的願景,沒有任何額外的自上而下的資源。我剛來醫院的時候,既沒有指定的病房,也沒有醫生,更沒有財政預算可以用於改善設施和硬件。
陳乃圭醫生不單是自己部門的主管,更是專科中德高望重的資深前輩。他的無私與我們的新部門最初能成形發展有莫大關係。就是他和精神科主管勞振威醫生、伊利沙伯醫院內科主管李頌基醫生,以及其他人慷慨地同意從他們的部門撥出部分資源,包括病床,我們才得以起動。
我很快就在工作中認識了陳醫生。他個子短小而健碩,年輕時是運動員,中年則完全是行動型的醫生,專業上非常專注,有很深的敬業精神。他對花巧的管理術語沒有太大胃口,在會議上常直言不諱地提出觀點,但來到真正重要的管理問題上,卻又很願意老實地出力支持。同事都記得他是一個何等正直的人。
本星期一我錯過了他的喪禮和追思會,是真正的遺憾。這篇文章半是為彌補而寫的。另一半是,我著實懷念他的人格,如同我所記得的九十年代所有的慷慨、善意和專業精神。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9年6月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