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重讀老子《道德經》,對蘇轍的《老子解》特別感興趣。前篇提及,歷代對《道德經》的注解之中,王弼的《道德經注》和蘇轍的《老子解》有特別的地位。論哲學天賦,蘇轍不及王弼,王弼是魏晉玄學的奠基人。他是天才型,24歲便死於癘疾,已有《道德經注》這樣成熟的著作。蘇轍最少有一方面卻是勝過王弼的,那是他兼具一生從政的真實歷練,屢見苛政下百姓的苦況,故此能讀透《道德經》的政治思想。
《老子解》是蘇轍42歲時被貶謫到筠州時期開始寫作的,經最少3次修訂,至晚年才最終定稿。筠州是小州,但是佛教和道教寺廟不少,僧道在此遊聚,蘇轍曾與禪師道全談道,闡述自己對儒釋道三家可以融會的觀點。
貶謫到筠州的起因是哥哥蘇軾因作詩遭誣陷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烏台詩案),蘇轍上書求情,願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神宗皇帝不准,他反而牽連被貶。5年後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輔政,放棄王安石(新黨)的變法,舊黨重新當政,蘇轍被召回朝,《老子解》的寫作修訂也中斷。
回朝後受重用,官至右丞相,但到哲宗親政後新黨重新得勢,蘇轍再被貶謫。之後在官場浮沉,又經歷蘇軾去世,老來退隱於潁川,讀書著述、默坐參禪。晚年他將經典一讀再讀,以新的領會修訂著作,絕不以先前自己寫的注解作為定論。這樣的堅持和認真,令我覺得他對老子的注解一字一句都有分量。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6/7/2024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