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道不同不相為「榮」?

看奧運不只是觀賞最高水平的運動競技,也是分享運動員的激情和悲喜,以至背後的故事。視乎你怎樣看,其中有豐富人性、文化符號、也有政治意涵。中華臺北隊在羽毛球男雙項目擊敗中國隊奪金、烏克蘭在女子佩劍團體賽反勝南韓奪金,各自贏得第一面金牌,在家鄉激勵人心,都有濃烈的政治意味。

儘管如此,在正常情況下,最好不要將體育和體育精神「政治化」。因為在四分五裂的地球,像奧運那樣的接近普世認同、所有國家地區可以大致公平地和平競技的場域,已經不多。

江旻憓奪金,率真的激動反應一時讓全城喝彩,「引以為傲」、「與有榮焉」、「香港精神」的讚賞此起彼落,然後開始神化她「文武雙全」(史丹福大學學士、現在是中大法律博士生),然後她被政治起底,就讀中國人民大學寫的碩士論文也流出。這篇論文的題目是《透過「佔中事件」反思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完善路徑》,觀點當然是追隨官方對「佔中」禍害和「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論述。

於是,在未曾正視處理2019後的社會撕裂的香港,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運動員的政治立場與自己完全對立,還要不要為他╱她的驕人成績引以為榮?抑或要劃清界線,道不同不相為「榮」?

我的想法是,那些「引以為傲」、「與有榮焉」的集體榮耀感,本來就是過度的。她是她你是你,毋須跳進集體主義的認同。廣東話「戥他們開心」就比較正常。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0/8/2024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