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算不算預感?

到過Dublin數次,都是與妻探望一個住在護養院的親人。想過把她送回港照顧,但她的至親離香港更遠,而且她不想回港,也有她的道理,其一是那邊的護養院環境比香港真是好多了。
這次除了探望她,也預早訂了租車,北上Belfast,看看有血腥歷史的北愛爾蘭,和北海岸的地質風景(North Antrim Coast)
這是今年期待的旅行,但奇怪地有點「不豫之感」。我想是因為手邊一件工作要帶上路趕在假期裡完成,心情未能放鬆,但又不似,反而似是預感在天雨路滑山道蜿蜒的陌生地方駕車,會岀意外。我喜歡自駕遊,從沒有這樣未出門先自嘀咕的經驗。準確形容要用廣東話:「怯怯地」。
今晚飛了,昨天妻無端摔了狠狠一跤,白車送到急症室縫針。依我的醫學判斷無大礙,但恰恰超逾了適宜外遊的界線。出門無端受阻,算不算預感應驗?如果堅持出門,會否真的岀意外?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比戴望舒年長

昨夜偶讀《戴望舒》,從書末所載生平年表浮想,又上網補讀資料。「維基」百科的「戴望舒」一條寫得很粗糙,較好的敘述見於「中文網上百科」。
年少時讀詩,不大理會詩背後那個人;現在對那個詩人比對他的詩更有感覺。
原來他比我先父大不了多少,1905年生,45歲就死於哮喘發作45歲大約是他那一輩人的「人均預期壽命」了,不能算早逝。但若當年醫學水平好一些,他很可能活到我讀詩的時期(1975-6)
他的哮喘病,據說是香港淪陷期間在1941年以抗日罪名陷獄,健康受損而起的。在香港時,他曾主編《大公報》和《星島日報》副刊。
詩人年時留學法國,詩風由之而來。出獄後詩風也變了。
留學法國前已於1926年參加共青團;留學期間,在1935年春天參加反法西斯游行,被學校開除,於是回國。
一生兩次結婚,都痛苦結束。第一次離婚後自殺未遂。
1950年死於北京。如果不死,以他的文學氣質和現代主義背景,下場應是介乎老舍與巴金之間吧?
昨夜的浮想是,現在我比他年長了。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間中寂寞

一人在家吃晚飯,瞥見書櫃裡一本《戴望舒》。書是去年隨手買的,編選得不是很合我意,買時也並不打算讀,只是紀念大學時愛讀詩寫詩的一些日子,當年最愛是戴望舒。
現在翻閱,覺得他的詩並不像記憶中那樣子,尤其一些情詩,比記憶中文藝。
但這一翻閱,見到他常寫寂寞。其中我特別喜歡的兩首,都有這兩字。原來當年最愛,緣自他筆底大學日子裡間中的寂寞。
我今不復到園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
我夜坐聽風,晝眠聽雨,
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寂寞〉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蕭紅墓畔口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語重心長」寒暑表

近來常說工作日程緊,不能天天寫網誌,但那不是完整的原因。例如前天和昨天都不是沒空,不寫的原因和兩年來天天寫的原因一樣,都是因為香港。天天寫時,有多少是為香港留筆跡,現在時常有點覺無語。
早兩天《信報》社評起筆一句這樣說:「行政長官周四在立法會的答問大會因個別議員違規及擾亂秩序腰斬後,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語重心長地慨嘆當前行政立法關係已處於臨界點……」讀時想到林煥光的語重心長可能是特區政情的寒暑表
20127月「反國教」風雲,林煥光說一句:「當民意大象出現的時候,政府就會作出改變。」之後政府選擇讓步。
201311港視(不獲)發牌風波,林煥光說一句:「當局發牌的決定與市民期望落差過大,期望特首梁振英就發牌事件深切檢討。」之後他被《大公報》炮轟,指為行會內的「特洛伊木馬」,結果要向行會成員說不好意思。
今次他說了這一句:「當前行政立法關係已處於臨界點,惡劣情況是出任公職幾十年來從未經歷過的。」這次後事如何?
在行政會議召集人的位置,只能做「語重心長」寒暑表,這本身也是特區政情的寒暑表。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尋釁滋事一網打盡

今早讀丁望在《信報》的文章〈強化全權主義 編造尋釁滋事 〉,想起習近平日前在上海舉行一個亞洲多國會議上,發表的主題演講有這樣一句:「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進入廿一世紀,而腦袋仍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奕的舊時代
這句話是奉送給美國的,很有力。換上兩個字也一樣有力:「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進入廿一世紀,而腦袋仍停留在維穩思維、零和博奕的舊時代
「尋釁滋事」罪名奉送給浦志強和徐友漁等人,丁望稱之為「六書生」。
這干人等與其他十位八位想做公民的人,53日在北京一個私人寓所參加一個關於「六四」事件的紀念研討會。
丁望依「尋釁滋事罪」的法律條文逐點分析,剝落淨盡也找不到能入罪的根據。這當然不是講道理的事情。
沒幾天,浦志強外甥女兼律師行助手屈振紅也被警方帶走,罪名是「非法獲取個人訊息罪」。
浦志強是「溫和派」維權律師,一向積極主張廢除勞動教養制度、妥善解決六四事件。前者真的廢除了,後者令他今天被拘禁。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此話怎說

張志剛說話和行文風格強烈,因此一言一文都常觸發辯論。今天他在港台節目澄清,早一天他指港鐵擠逼非因自由行,當時的主題其實是談本港就業人口數字,談自由行是題外話,說自己「隨口講」、「一時講多咗」。
am730報道,那是一個研討會,他以普通話發言,指近月很多人在「吵」,批評自由行令交通擠迫,他斷言這是錯誤的判斷,認為主因是總就業人數在過去數年一直向上,至今已衝破歷史新高,達逾380萬人,「現在的就業人數在過去兩年多了十幾萬,多了十幾萬後,每個人都要上班,所以上班的人多,所以我們交通裡面,大家就看見很多人堵在地鐵(港鐵)……
他澄清,本來的意思是,港鐵擠逼不是純粹因自由行訪客增加,還有就業人口上升、以及巴士乘客量下跌。他認同自由行一定是造成擠逼原因之一,特別是東鐵綫,但並非唯一原因。
我看巴士乘客量下跌是果不是因。就業人數高引致港鐵擠逼,多在上下班時間,也不是很好的解釋。當然,港鐵擠逼原因非單一,說自由行只是原因之一,一定錯不了。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孩子你當心

每年我會在六四前後書寫三兩篇所見所感,成為習慣。今年六月前後我身不在港,想像外遊時心隨境轉,或者感想也會淡。倒是今天讀到記者訪問何曉清,其中一段話令我有感。
1989何曉清17歲,民運中參與遊行高喊口號,鎮壓後考高考,依官方版本答卷,指軍隊鎮壓的是一場反革命動亂。她說,作為生存者,感到內疚。
多年後,她在多倫多大學研究六四,現在哈佛講授有關六四的課程。她今年岀了一本書Tienanmen Exiles
令我有感的是訪問中這一段:
她仍記得8964日當天,她返學時臂繫黑布悼念,她的老師對她說:「我知道你心裡想什麼,但如果你不脫下來,沒有人可保護你。」她忍著淚水脫下黑布。
看,都是叫孩子當心,但比起近日特區的長輩告誡同學勿參與違法的佔中行動,何曉清的老師多麼純粹。

圖片來源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有妄無妄都是災

今年真是不好的年頭,世界處處惹火躁動,互相傳染。越南因中越船艦在西沙群島的對峙衝突觸發嚴重反華騷亂,當災的卻是台商港商。政經分析很易明,中海油在西沙群島設置鑽油台,越南不能忍,因為近年它靠石油經濟脫貧。敢與中國對峙,當然是因為有美國可恃,但這些打砸廠房的平民就不是美國煽動出來的,那是與中國某些民族主義如出一轍的情緒。
無妄之災就是這樣,事出有因但吃苦當災的是無辜的人。「小」災難如馬航空難和南韓船難都是無妄之災。
「無妄」在易經占卦本來是貞祥的卦象。「無妄」由上卦「乾」和下卦「震」合成,「乾」為健,「震」為動,上天陽剛有勁,地上萬物煥發起動,不是很好嗎?
儒家的告誡是,天道是正道,不可妄行,不守正道而前行就有災禍。例如教育局長日前對學校師生告誡不可参與佔中,就是這道理。
道家的天道「不仁」,就是自然而然,人不要把自己想出來的東西弄得太重要,否則就落入狂妄。
問題是,如果聽聽話話伏伏貼貼依然當災,那又如何自處?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無事有事?事小事大?

今天頭版新聞: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與「幫港出聲」周融同日齊齊開腔,以近乎同一調子警告學校和教師不可任由學生参加必定違法的「佔中」行動,否則難辭其咎,後果自負。
張文光說吳克儉局長的訓話是「無事生非」。根本沒有學校和教師預備讓學生参加「佔中」,「佔中」行動亦根本不准許未成年學生簽参與「佔中」行動的意向書。
但局長一定不認同自己的嚴詞忠告是「無事生非」。「佔中」大件事,政府要強硬對付,不可能「無事」。
「佔中」是否大事?看誰來說。我懷疑它的作用與它的危害兩方面都是被誇大。
在我看來,立法會大會與小會處處拉布不已,比「佔中」更大件事。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說,若立法會未能在暑假前批出撥款,7月底工程招標期限一過,便要從頭招標。范國威議員與立法會工務小組主席盧偉國對如何處理瑪麗醫院的撥款項目爭持不下,怎生了結?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不勞而獲

昨天無力寫網誌,但訪客比平日更多,那是看前一天寫馮友蘭那一篇。真有那麼多人有興趣知道馮友蘭是誰?抑或是一起慨嘆那三十年?

今天也不能好好寫網誌,無病無痛,只是太趕忙,或者說「被趕忙」 (rushed);太緊凑,或者說「被緊凑」(packed)

昨天不勞而獲,今天大概不會。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馮友蘭是誰

昨天引述李怡寫朴槿惠,提到她在父母相繼被刺殺,在人生低谷中細讀東西方的古典書籍,冥想思考,曾得益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讀者眼利,留言:「李怡先生最後一段,區先生怎續()?
我便又再讀李怡那篇〈朴槿惠的人生燈塔〉,最後一段是:「馮友蘭的書,成為朴槿惠的人生導師。但如果她知道馮友蘭後半生依附權勢的種種醜行,她會怎麼想呢?」
馮友蘭後半生不只是依附權勢,而是誠惶誠恐地跟隨政治鬥爭機器,卑躬屈節以求免禍。
我想讀者當中有興趣知道馮友蘭是誰的不會多。查「維基百科」重溫,見到他的《中國哲學史》在人生三個階段寫過三次。1923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1928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1931年和1934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卷,大力推崇儒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正統地位。
1949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天後馮即致信毛澤東,說自己「過去講封建哲學,幫了國民黨的忙,現在我決心改造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之後他真的努力「改造思想」,要「對40年代所寫的幾本書懺悔」。他「尋找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詞句,努力運用」,寫出了《中國哲學史新編》。
1955年他參加批判胡適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動。1966年「文革」開始,他被抄家關入「牛棚」兩年,1973年他参加批林批孔運動,儒學名家「竟以批孔鳴於時」。
文革結束,中國再開放。1980年起,馮以口述方式重寫《中國哲學史新編》,至1989年完成,全書貫注階級鬥爭觀念。書成後翌年去世。
啓發朴槿惠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只能是第一套吧。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李怡寫朴槿惠

又是在會所閱讀《蘋果》副刊,還是先讀蔡炎培、梁文道和李怡。
李怡今天寫〈朴槿惠的人生燈塔〉。在現今各國芸芸領袖之中,我特別喜歡朴槿惠的氣質。無論與奧巴馬或習近平同台,都能展露自然的內歛的精神。李怡怎樣寫她?
13歲時,她隨父母住進韓國總統府所在的青瓦台,22歲母親遇刺身亡,她女代母職,充當「第一夫人」在父親身邊會見外賓。30歲時,父親朴正熙也遇刺死,社會完全忘了他給韓國帶來的經濟奇蹟,反而同情當場刺殺他的部長,說殺死一個獨裁者。她帶著弟妹離開青瓦台,被殺的父母受盡指罵,他們也受盡白眼。她彷彿失去了一切,連呼吸都困難。她後來在一篇文章中說:「熬過如此痛苦的時間,恢復平靜,是不斷地與自己進行對話,與自己鬥爭的過程。讀東西方的古典書籍,進行冥想,天天寫日記,回顧自身。」
她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從中記下「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矯揉造作,順其自然。」「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
圖片來源hk.apple.nextmedia.com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一個「頂」字說什麼

昨天沒寫網誌,晚上去了記者協會的周年晚宴。
這是初次參加,有些新鮮感覺。
聽說去年的晚會用一個「撐」字點題;今年用「頂」字,有點「粗」和「重」,那是取幾重意思:劉進圖硬骨頭「頂」住兇徒的利刀;記者撐言論自由要頂住日益沉重的壓力;第三重意思就廣東話洩憤用的單字。司儀對現場的洋賓客洋記者致歉說很難翻譯,我看就是介乎「Damn」與「Darn」之間的味道吧。發音也似。
   當紅的廣東話樂隊C Allstar唱兩首。第二首是新歌《家書》,獻給去世母親,詞填得好,上網尋了。



《家書》 主唱:C AllStar / 作曲:張子堅@Soulchain / 填詞:陳詠謙

我們也許有些心聲不便講 
因此簡略說 我很忙 
有時你花半天煎一碗藥湯 
這麼守候我 到天光 
一天天過去 一天天老去 
我看見世界 卻不覺許多東西漸漸泛黃 

任世界多寬廣 未及在你身旁 
逃避你的不安 偶爾撒賴說謊 
檢閱我行囊 那些天 我獨來獨往 
無聲對抗 漸漸地 忌諱著對方 
親一親 就像代價高昂 
忘掉時光會過 樹欲靜風不息 風吹不去迷惘 
問心一聲愛你為何埋葬 
別於病床前 哭出答案 

以前你的背影高於一座山 
只可偷望你 那歡顏 
怕捱你的訓斥家都不願返 
躲於街道裡 更孤單 

一天天過去 一天天老去 
你悄悄軟化 我想過敞開心扉但是極難 
任世界多寬廣 未及在你身旁 
逃避你的不安 偶爾撒賴說謊 
檢閱我行囊 那些天 我獨來獨往 
無聲對抗 漸漸地 忌諱著對方 
親一親 就像代價高昂 
忘掉時光會過 樹欲靜風不息 風吹不去迷惘 
問心一聲愛你為何埋葬 
別於病床前 哭出答案 

推開你 捉緊你 
只有父母 用一生的愛 講一種道理 

自那天哭一聲 便繫著你心靈 
陪著我數星星 帶我探視美景 
闡述了和平 灌輸應有的防衛性 
還指引我 望事物 用雪亮眼睛 
只可惜 地上沒有公平 
隨著時光荏苒 剩下日子多少 可交給我回應 
道出心聲趁你還能聆聽 
在感動來時 一擁作證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激進的時空

昨天說佔中商討日,所有中間方案全軍覆沒,只是求仁得仁,不算被激進派騎劫。「佔中本來就是要號召比較激進的人群,提出一個去得比較盡的方案來向政府要價。」
一位讀者女士不同意:
我其實不太喜歡閣下文章,只不過想了解一下所謂中間路線才偶爾來看看。這次看到佔中吸引激進派人士,不得不反駁。
先生大概不知道,昨人小妹與丈夫到達北角投票站時,遇上「愛國」陣營叫囂,那刻多麼想掉頭走。佔中其實對我和丈夫來說,真的可免則免
我用「激進」二字是小心的,因此說「比較激進的人群」而不說「激進分子」。不過回頭看,若說「相對激進的人群」會更準確。梁家傑今天在專欄說,港人一般來說溫和保守。我認同,「激進」與否因而只是相對的。或者只有主張港獨才算絕對激進。
歷史上有一句話很激進:「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時維北宋,王安石任宰相,要全面改革變法。
激進與否要放在具體時空評斷。王安石要變革的,最敏感也只不過是由宰相直接管三司的冗官和混帳,以及調查地主的田產,不讓逃稅。這在當時是「激進」改革!
無論如何,香港在互動中一步步走入激進時空,應是無異議的。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全光譜的全民投票

    佔中商討日選出三個同樣有「公民提名」元素的方案,供下一歩全民投票,論者認為所有中間方案全軍覆沒,顯示佔中運動已被激進派騎劫了。我不同意。這只是求仁得仁。佔中本來就是要號召比較激進的人群,提出一個去得比較盡的方案來向政府要價。

     一直與佔中運動對著幹的「幫港出聲」其實也有三個方案提了岀來,只是他們不好意思宣傳。何濼生教授最早提出了他的個人方䅁,設計上與後來的2020方案相似;雷鼎鳴教授參加了王于漸教授的13學者方案;周融埋了另一個最保守的堆。

     兩邊共有6個方案,中間加上有羅致光參與的18學者方案,來一個全光譜的全民投票,大局即可抵定。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搞事」有用?

昨天商台報道:
入境處數字顯示,五一黃金周三日假期的訪港內地旅客人數,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一點七,是零三年推出自由行以來首次下跌。內地《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指,內地旅客減少原因,除了內地經濟增長減慢、旅客消費模式轉變,亦同最近香港個別激進人士發起的「驅蝗行動」有關。文章引述立法會議員蔣麗芸說,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處處對香港特別關愛,但少數邀進分子就以「搞事」回贈。她擔心會激發內地人對港人的不滿情緒,並影響他們來港旅遊的意欲,建議特區政府加強宣傳,令內地旅客熟識港人生活習慣,而餐廳及酒樓可以開放廁所給遊客使用。
恐怕《人民日報》海外版和立法會議員都抬高了「驅蝗行動」。岀發點當然是說給不認同「驅蝗」的香港人聽。這假設了大多數人會擔心內地旅客減少影響經濟,但一般毫不激進的市民也嫌旅客太多,激進一族的戰績「獲官方確認」,豈非「長敵人志氣」?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高鐵磨人

認識張炳良多年,不算熟絡,但對他的人和能力早已形成看法,難以完全抽離地談論他對高鐵工程延誤的處理。我想到的是八個字:「大局為重,全盤皆輸。」
去年十一月不曾直接向立法會明言自己與港鐵對工程進度看法有重要分歧,應是以為「大局為重」;結果就是今日的局面。
我一向不理解高鐵有何必要趕急上馬。這未必是大白象,但肯定是難駕馭的巨獸。高鐵的好處,只能從中國大局去說,其次是說不能讓香港「邊緣化」。至於「三小時生活圈」之類美麗想像,一聽就像哄人的樓盤廣告。如果「習、李」早五年執政,很可能特區根本不會有如此折磨人的偉大任務。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幾時訂《蘋果》

《蘋果日報》副刊五月一日改了版,今天才在會所運動後初翻閱。區樂民由每星期寫三篇減為兩天,碰上他專欄的機會只有七分之二,今天就遇不上。副刊的篇幅「精簡」,少了兩版,「大塊文章」隨董橋退位消減,主要由梁文道專欄擴充為當頭的中等size文章、加上畢明寫書評和蔡東豪文章「撐住」。
讓我有點驚喜的是左邊一頁的當頭文章,蔡炎培詩人出現,一篇〈彌敦道上〉,白髮文人在四方街遇北方來的站街風塵女子,亦生活亦情意亦文亦詩,我給一個LIKE
另一個LIKE給李怡今天一篇〈思退〉,其中引述楊絳一段百歲感言以示心嚮往之。這太合我心,要用iPhone拍下回家抄錄:
楊絳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昨天沒寫網誌,今天「寫番夠本」,寫了這幾百字還未點題:改版了的《蘋果》副刊在我是變得可讀了。甚至想,家中會否因蔡詩人而多訂一份報紙?令我卻步(或未付諸行動)的原因是,一大疊厚甸甸的《蘋果》,近半分量是波經馬經,與我不相干。如果有一份「家庭裝」,少收一元,抽走這些部分,我就訂閱。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羅孚那年代

白天腦袋塞滿工作,下班想著「倦勤」,今天脫稿好了。回家途中,聽聞羅孚去世。
新聞報道提及,他在《新晚報》任總編時,請金庸和梁羽生寫武俠小說連載,從而帶動了新派武俠小說熱潮,影響了之後半個世紀。
想起那個很特別的年代。羅孚1947年來港,那是我父母和很多人的父母來港的時期。當年文人南下,香港注入全新的文化元素。
現在我們的下一代已少有讀金庸,更不識梁羽生。香港從自由吸納中原文化,變成對內地政治文化半推半就。
再想,今天報章副刊的面貌,有開新熱潮的作者。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15個普選方案:HCF與 LCM

「佔中」三子昨天公布選出民間提出的15個政改方案,下周二153,然在6下旬「全民投票」,選出冠軍。
學者專家才有耐性分析比較15個方案吧?我算是一向關心政改,也無精神逐一細讀。但今天《明報》做了下面這個表,哪些方案有哪些共同元素,一目了然。
我試用小學數學的HCF(最大公約數) LCM(最小公倍數) 概念掃描它一下,得出以下觀察:
「最大公約數」- 7個「」的元素是:
(1)    部分提委會是立法會成員;以及
(2)   擴大四大界別選民基礎。
「最小公倍數」- 起碼含有這兩個元素的方案有4個:
A.            香港民主促進會方案二
B.            湯家驊方案
C.            香港2020方案
D.           何濼生方案
就請這四家人各派一個代表,打四圈牌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