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一個資深的醫療版記者來訪問,主題是醫療事故。談著談著,就拉闊了範圍,老人的醫療需要、醫療質素的挑戰,都略略觸及。末了,她忽然問:「其實公立醫院病床不足也影響質素吧?有什麼想法?」病床規劃不屬於我的「質素及安全」工作範疇,這是否一道「離題」的提問?
就在訪問之後的那個星期,急症醫院在元旦假期後幾乎全面告急,每天近一千名病人經急症室入院。梁智仁主席到伊利沙伯醫院探訪,回來說,一個三十六張床的病房放了五十二張床,小房內加開了病床已經夠擠迫,門口走廊還有一張,情況惡劣。
我腦海即便浮起八十年代中,自己在伊利沙伯醫院內科受訓半年的情景。當年醫管局還未成立。三十年後,我們是否又回到改革的起點?今天,論病房設施,帆布床已一去不復返;論器材,近五年投放資源的速度是前所未有,我們終於有望向老爺儀器說bye bye;然而在最直接的切身經驗上面,病人在流水作業的服務中越來越不容易感受到親切關注;醫護人員忙於處理人潮,關顧病人需要雙倍的氣力。
我從前線同事口中聽到一句老話:「好漢敵不過人多」。醫療服務的工作比過去忙碌,亦非單由病人數量上升所致,但無論如何,最少在冬春兩季,好漢怕人多是接近現實的描述!
回到記者的問題,我和記者竟然有一些共識:要及早規劃足夠的病床和人手,迎接未來二十年人口老化;安老院舍要加強照顧康復病人與慢性病患者的能力;要推進晚晴服務,讓老人走生命最後一程時有自在的選擇。有選擇才可以避免在最後一程受不必要的「治療」折磨。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年1月12日,經修節。
2 則留言:
近三十年來, 人口多了不祗兩百萬人呀! 祗要有十萬人同時病, 真真「好漢敵不過人多」!!!
我卻認為最首要做的事:最好的治療方式.什麼病,用中醫.什麼病用西醫.
那個醫院,做什麼做得精彩.
獎勵做得好的.輔助做得差的.
不是更重要嗎?
最後敬告大醫生.
針灸治療流感.可能比藥物更有效.更廉宜.
針灸師
余維訓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