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療養」這個奢侈品

公立醫院有一定數量的病床是用於服務需要療養的病人。有些是手術後療養,有些是急病後的康復。在既有的服務模式,這也是一個緩衝區,讓社區或家居服務未能即時配套的個案有空間籌謀出院安排(discharge planning)
香港公立醫院的收費模式,令這個緩衝區容易出現「佔床」情況。當病情已經適合出院,但未能獨立起居自理,一般家人是看不到為何要急於接病人出院的,因為住醫院比社區照顧(例如入住老人院)還廉宜。幸好大部分病人和家屬還會聽從醫護人員,配合出院安排,這是和善負責任的一群。他們不多不少也是體諒到,醫院的病床很「矜貴」,即使要養也是短期的。
在很多發達國家,「療養醫院」(convalescent hospital)是罕有的。不要說什麼「半緊急」病人,只要病情穩定,能出院就出院,安排社區跟進便是。至於手術後的病人,也無所謂療養,手術後本來就不宜長時間臥床的,美國最好的醫療中心也是火速送病人回家。
我轉做管理工作之前的臨床工作,大部分是在療養和康復服務,我相信悉心的療養照顧,配合積極有序的康復療程,對體弱的病人是好的,但在現代醫療,以香港獨特的收費制度,病床又長期緊張,這個信念常常被挑戰。
在這個流感潮最高峰時,二月裡一個黃昏,我接到親人阿麗在愛爾蘭的死訊。阿麗和她丈夫各自有病,在都柏林得到很好的照顧。那是一個不同的制度,高率有福利,即使在金融風暴後經濟緊縮,削減了服務仍然勝過香港。他們的制度較少依賴醫院病床,院舍和社區的照顧能力很好。
提供給體弱病人的非醫院服務應如何設計?香港尚未碰觸這個課題。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225日,經修節。

2 則留言:

春節 提到...

"高利率有福利"...應是手民之誤吧?是否該爲“高稅率”?

區聞海 提到...

是手民之誤,改正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