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月在醫管局研討坊中,思想一時間開小差,忽然興起的意念。
「細」字的內涵比「小」字豐富,單看字型構造就有意思得多,一邊是「絲」、一邊是「田」,有工有農,都有功夫,所謂「深耕細作」。
研討的主調是如何迎接醫療需求日增的未來。二十年內如果規劃多開6600張病床,夠不夠?估計的背後有人口數據和老齡化因素計算在內,分析上是勉強可以,我的直覺卻是存疑。因為假設了現時病人使用醫院的模式二十年不變。現實是,醫療科技越先進,一般人更依賴醫院。公立醫院收費十年如一日,實話實說:住院一天一百元,二十年前可能相當於公帑補貼95%;今天是補貼了98%,因為醫療通脹、治療專精化,成本早已倍增。二十年後又如何?補貼比例越大,市民越往公立醫院擠。
研討的大方向是如何進一步提升效率,設法減少系統內的濫用誤 用(有些濫用誤用不是病人自主的) ,以及加強社區協作,包括與NGO和私營醫療的伙伴合作。
我的意念有些抽象:未來的醫院要設法勿讓自己變成巨靈,最好能夠變細。不是說病床規模的大和小。在那方面高永文局長已經定音:新建的醫院病床數目最好不要少於一千張,香港 不同某些外國環境,三四百張病床的小型社區醫院在香港沒有規模效益。
我認為要「變細」的,是醫院的ego。Ego一詞中文譯作「自我」,可以組詞擴充。「自我膨脹」、「自我中心」,諸如此類。
心理學名堂多,除了「自我」還有「超自我」(Superego)。它的功能包括自我批評。這是自我控制功能。未來的醫院要自我控制,脫離大型工廠作業模式,才有可能更細致地服務病人。善用科技可能有幫助,例如利用資訊科技和流動裝置,把部分醫療功能解拆,去到身在社區的病人。
「變細」的意念未經討論,因為遊魂完畢時,研討坊也完結了。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年6月10日,經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