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冷靜騎上牛

我覺得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是個有型的聰明人。上周五滬深港股市暴跌,他向傳媒說,周一很關鍵,對已入市的投資人是冷靜日,不要亂跑,大家驚慌股市就「熊」了,冷靜下來大家都可以騎上「牛」。
這話很傳神,在周末成了很多經濟版的標題。我的職業病是凡聽到過癮傳神的話就打個折扣,因為客觀世界有客觀規律,不會因一時過癮的感覺而轉移。而且我想,這等同勸聽話的散戶企定,在他的身分最好避免有傾向地提示吧?
周一港股開市微跌,午後跌近千點,聽話的散戶不曾趁早走,下午應後悔:冷靜可以騎上牛?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波紋編織海

這天清晨的海,仿如以波紋編織而成。你知道不可能,波紋在表面。生活是海,也似是輕薄的波紋織造,很奇怪。明明知道不是,感覺卻是這樣。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幾時出賣朋友

40名立法會建制派議員,星期四晚與中聯辦張曉明主任茶敘。張曉明感謝及慰問建制派在政改工作中付出艱辛努力、承受了好大的壓力。對於有議員洩露建制派 WhatsApp 群組的內容,張曉明說,這個群組是大家的,這樣做是出賣朋友,應該到此為止。
「出賣朋友」大逆不道,但中國文化亦有「大義滅親」的正當價值觀,界線在哪兒?以現代社會道德衡量,界線在有無凌駕性的公眾利益。讓公眾知道立法會主席過了中立的火位,是公眾利益;是否凌駕性,就是關鍵。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黨同伐異可怕

輪到曾鈺成主席又解釋又道歉,高智慧說辭也難以服眾。怎可一邊主持立法會會議一邊投入其中一方教路。
我覺得他在Whatsapp最可怕的用詞在這一句:未知「佢地」搞乜,要小心。
意識上立刻把自己歸入「我地」一方,有此we-they心態,立法會主席變成黨同伐異的集團一員,credibility煙消雲散。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雨後的夜香港

「鯨魚」去廣東西部,外圍雨帶也令香港雷暴幾天。昨晚34年未見面的醫學院洋同學抵港渡假,見面時雨剛歇,即興上山頂。iPhone照片紀錄氣氛,也很切合政改落幕,雨後的夜香港感覺。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無情醫」

寫這篇稿時,從近十年前的檔案找出一張在四川山區拍的照片。
上星期我做了一個細節鮮明的夢,身在山村,帶著一個小女孩翻山越嶺到鎮裡的醫院複診。山路、石屋、泥地,和女孩的臉孔,都來自2006年那次四川探訪。當年隨中文大學「小扁擔」助學計劃去探訪學校和在山區家訪,活動與醫療無關的。夢的感覺卻連結著那個山村和那個女孩,異常地真實。
我們穿過破屋頹垣,翻過山崗,來到小鎮裡的平房醫院已近黄昏,醫院門前小廣場設有地攤模樣的複診站,一個大夫蹲坐小櫈上,護士助手在旁打理著大堆病人記錄。廣場上亮起燈,播放昂揚的歌曲。大夫態度熱情,直至護士助手遞上女孩的胸肺X光片,神色即便不一樣。我一看,兩肺花白。我說自己來自香港也是醫生,正想討論,大夫打斷我的話,冷然說:「這個病沒法再醫了。」就打發我們走。
翌日,妻與昔年同窗敍舊,回來說老同學D身歷的故事。她父親診斷出癌症,好不容易轉介給一個專家求診。八十多歲的父親本來對治療不存多大希望,但專家看了掃描片,權威地說沒問題,可以割除,即便排期開刀。開刀打開一看,見肝部另有顆粒,判斷已經擴散,割了顆粒確認,手術就完了。之後組織切片化驗,顆粒沒有癌細胞。這以後卻沒有第二次手術。到病情惡化,無人再花時間談治療方案。在老人最後的一程,D的感覺除了焦慮無奈,還有疑惑內疚:自己為爸爸選錯了醫生嗎?
類似的故事我聽過不少,不分內地與香港,私家和公立醫院都有。這是一種「無情醫」。不一定怪責醫生,有些醫生態度看似冷漠,心中未必無情。「無情醫」是描述現代醫療的普遍性格:有得醫才有興致。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627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28比8,天算

否決政改方案的最後一幕竟然有如此趣怪的蝦碌結果,令苦悶的情緖得到一點宣洩,對市民的心理健康有些好處。
事前我估計會有議員投棄權票,錯了,泛民和梁家騮共28人齊投反對票;我也沒錯:眾多議員突然離開會議廳,等同棄權。
電光火石間決定不起身離場的建制派議員,其反應值得尊重。

查問爆炸

警方拘控六人,他們被控在西貢亞視舊廠房製作爆炸品「TATP」。我對「TATP」零認識,上網在《巴士的報》讀到一篇文章,多了些知識。
製作「TATP」的原料是市面上化工五金店可以買到的丙酮(acetone)和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兩種物料都有平常清潔用途。中學和大學的化學科也時有使用。雙氧水亦用於消毒。
原來自製TATP炸彈的案件在香港有前科。去年10月底,一名15歲少年昨攜帶白色粉末闖入香港仔警署企圖引爆。
我還有兩個問題,希望有人查問清楚。一是這六個年輕人在想什麼?真的在搞全國獨立革命嗎?其二是,計劃是否只會當(萬一)政改方案通過時才動手?抑或不理通過不通過也要爆炸一場?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全是輸家?

今天會議長,這一刻才有時間看看政改方案上立法會的情況。看了湯家驊那段有點感觸失聲的講話。他表示,將會投票反對不全面和不理想的政改方案,但形容自己心情複雜,認為今次否決政改人人都是輸家,「我真係諗唔到今日香港有乜嘢人會感到開心。」

我也想不到今日香港有誰會感到開心,但他認為今次否決政改,必然人人都是輸家,卻未免感情用事。冷靜地看,有不少人,無論是官員或政客,在這一役是平手終局,無大輸贏。今年底區議會選舉更必定因否決政改而有輸有贏。在普通市民,政改方案被否決了,未來是輸是贏,要多看兩三年才能判斷。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政改不成的最後安慰

政改方案明天上立法局,相信周四或周五就會被否決收場。這兩天的三宗新聞,對政府來說,或者聊堪告慰。一是民意調查在最後幾天回歸「正常」,支持的百分比返回接近五成,多過反對的比例。二是梁國雄信口開河「一億元買票」又極速自己戳破再加砌辭解畫,損了泛民的道德聲勢。三是警方恰好在此時破解製造爆炸品的極端分子組織,令一般人包括我在內也擔心暴力抗爭抬頭。

在泛民一方,這幾天沒有安慰。如果最終投反對票時能一票不缺,那便算是最後安慰了。但我看會有人投棄權票。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燒基本法有理論

今天《明報》有王雅雋訪問梁國雄。其中一段問他怎樣看學生代表在六四維園集會台上燒《基本法》。梁國雄有理論雄辯功夫,說服了記者。
我未被說服,雖然因此多知道一種可以理解的觀點。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全民鎮靜?

本周香港提升MERS戒備,港人赴韓後發燒,無論有無到過當地醫療機構,也列入懷疑個案。網撒得大,當然會有社區診所病人符合懷疑個案準則。昨天下午WhasApp亂傳青衣城卓健醫療中心有確診個案,股市借謠傳下跌幾百點,商場內搶光口罩,食肆少一晚生意,恐慌得有點無謂。
不過回心一想,從來也不會有「全民鎮靜」的防疫戒備的。不要全民恐慌就好。有些訊息惡意誇大,明顯為製造恐慌,始作俑者應該被起底?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警示

周一縮短休假,及時趕上防疫戒備升級至「嚴重」級別,公立醫院和衛生防護中心依程序加強監測、隔離懷疑個案。每天有五千多人從韓國入境,若是0.5%有不適發燒也多了每天25個病人入院隔離,隔離病床必須「貨如輪轉」又不出紕漏,這是挑戰所在。
傳媒狠批政府前日堅持只向韓國發出「旅遊健康建議」,昨天突然「轉軚」宣布保安局對韓國發出「紅色外遊警示」。這對醫院戒備防疫沒影響,公眾就覺得大有問題。
據說「紅色外遊警示」原本只考慮人身安全不考慮疫症風險,可能因為我做醫療工作,真的看不出為何疫症不會危及人身安全。

醫院要準備變細

這是上月在醫管局研討坊中,思想一時間開小差,忽然興起的意念。
「細」字的內涵比「小」字豐富,單看字型構造就有意思得多,一邊是「絲」、一邊是「田」,有工有農,都有功夫,所謂「深耕細作」。
研討的主調是如何迎接醫療需求日增的未來。二十年內如果規劃多開6600張病床,夠不夠?估計的背後有人口數據和老齡化因素計算在內,分析上是勉強可以,我的直覺卻是存疑。因為假設了現時病人使用醫院的模式二十年不變。現實是,醫療科技越先進,一般人更依賴醫院。公立醫院收費十年如一日,實話實說:住院一天一百元,二十年前可能相當於公帑補貼95%;今天是補貼了98%,因為醫療通脹、治療專精化,成本早已倍增。二十年後又如何?補貼比例越大,市民越往公立醫院擠。
研討的大方向是如何進一步提升效率,設法減少系統內的濫用誤 (有些濫用誤用不是病人自主的) ,以及加強社區協作,包括與NGO和私營醫療的伙伴合作。
我的意念有些抽象:未來的醫院要設法勿讓自己變成巨靈,最好能夠變細。不是說病床規模的大和小。在那方面高永文局長已經定音:新建的醫院病床數目最好不要少於一千張,香港 不同某些外國環境,三四百張病床的小型社區醫院在香港沒有規模效益。
我認為要「變細」的,是醫院的egoEgo一詞中文譯作「自我」,可以組詞擴充。「自我膨脹」、「自我中心」,諸如此類。
心理學名堂多,除了「自我」還有「超自我」(Superego)。它的功能包括自我批評。這是自我控制功能。未來的醫院要自我控制,脫離大型工廠作業模式,才有可能更細致地服務病人。善用科技可能有幫助,例如利用資訊科技和流動裝置,把部分醫療功能解拆,去到身在社區的病人。
「變細」的意念未經討論,因為遊魂完畢時,研討坊也完結了。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610日,經修節。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醫學教授搗蛋鬼

特區政治低氣壓,聽說也瀰漫到專上院校。大學教育應該維持一點平常笑意。今天說一個搗蛋醫學教授的故事。
William Osler(1849-1919) Johns Hopkins 醫學院1893年創校禮聘的第一位醫學教授。「醫學是建基於科學的藝術」(Medicine is an art based on science)」是他的名言。上一輩的醫生都認識得他,視他為偉大的臨床醫學教授典範。來到我這一輩,典範只經模糊。年輕一輩呢?上個月我為一班四十多名碩士生講醫療倫理課,華洋同學都有,沒有人聽過Osler
他是第一個在顯微鏡發現血小板的醫生,但最大貢獻可能在醫學教育。現代的駐院醫生培訓(residency training)模式由Johns Hopkins開始,Osler是堅持在病人床邊教學的奠基者他獨力寫成巨著《醫學的原理與實踐》,後無來者。1892年出版後每三年修訂至去世,往下三十年還是全球捧讀的醫學「聖經」。
有人說他是有史以來最受學生和同儕愛戴的醫學教授,但他生性鬼馬,出奇不意的惡作劇常令人哭笑不得。護士長提著漂亮的生果籃,走過長長的病房走廊,Osler一把抓起又大又圓的西柚,往長廊打個「保齡球」!另一個護士捧著一碗給病人的湯,上面用布巾整齊蓋好,走過Osler身旁,他伸出食指,一下子把布巾戳進湯裡。
一個常被他戲弄但依然愛戴他的護士長終於忍不住問,你怎麼總是來作弄我?Osler的回答放在今天一定被投訴。他說,愛看你氣得臉紅嘛。
搞笑不問場合,終於撞板。56歲的Osler應聘到牛津任講座教授,在Johns Hopkins演講道別時,拿自己的謝幕玩笑。他挪用另一個名醫Trollopés的老人理論,認為人生階段各有「固定期限」(Fixed Period),四十歲前以衝勁做大事,四十歲後就走下坡;六十歲退休之後,無事可做的話,可以用哥羅芳和平結束生命。
政治不正確惹禍,古今中外皆然。那個年代的報章媒體和今天一樣講不得笑,大字標題群起而攻之,還特地創造一個新名詞「oslerize」,說Osler提倡用哥羅芳為老人施行安樂死。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66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六四,GPS失靈

晚上終於返到Provence,累得很。算一算,GPS在下午三時左右失靈,差不多就是香港維園燭光晚會那邊開始的時間吧。沒有了GPS的行程馬上不一樣,上了山更連手機Google map也時有時無,在小鎮之間闖,順便看薰衣草田。六月四日太早,若是似去年歐洲熱到反常,花季早到大半個月那就perfect,今年卻冷到五月滿山遍野綠油油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緊張

    新沙士在南韓尚未至於失控,因為所有個都在醫院内感染,未至社區。然而緊張的情緒不會以醫院大門為限。何況,既然出現了第三代確診感染,疫情便要攤牌:MERS從來罕會從第二代病人傳給第三代,至第三代病例出現,疫情或者已經近尾聲;萬一第四代病人出現,很嚴重,那是另一場仗。
這星期出門了,卻又覺得沒有離開香港。電郵很方便,上網追蹤疫情動向也在指尖,連局長見記者說了什麼,這兒也可以讀到逐字紀錄;公立醫院不巧遇上擠逼爆滿,亦增添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