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團烏雲也是有光明的銀邊,那麼麻麻煩煩的鉛水事件也有銀邊嗎?
處理鉛水事件很複雜,在醫管局已是跨醫院跨部門跨專科,再從醫管局跨到私家醫院,政府層面更是跨局跨署聯手應對。我在一個往來穿梭位置,見到好些用心處事的人,為免「鱔稿」之嫌,具體故事不能說,但風波裡見到好人好事,總也算是陽光的銀邊了。
這又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不是泛泛而言,甚麼「經一事長一智」。每個複雜環節都有知識在內,每一個難解之謎底下也藏有城市的一片真面貌。
原來建築界的大判二判運作是這樣難梳理;政治互動的攻防是如此複雜;關心居民與「消費」居民恐慌的分界線如此微妙,這些全都有學問,雖然不是我的那杯茶。
我學習發掘空間,讓相對理性和客觀的觀點能夠呈現出來,並且得到應有的尊重。這不容易。舉一個例:為鉛水超標的居民驗血是責無旁貸,幾個星期下來,化驗結果的數據累積了不少,能否分析一下,從中尋找啓示,再制訂下一階段的對策?
一項分析是,在已化驗的二千多個血樣本之中,少數超標,程度全屬非常輕微,血鉛水平最高的個案只有14.2 (幼童每百毫升血液含鉛44微克以上才在臨床疾病風險範圍,成人界線是50微克以上) 。現有的驗血模式有如大海撈針,可能並非最合理有效。是否應考慮集中力量,為生活居所食水受鉛污染較嚴重、接觸時間較長的居民檢驗?
這樣提出時,相反的意見可能是:驗血可不單是作為篩查,為尋找臨床病例,它也是讓可能受影響的居民安心。即使一萬人驗血有九千五百個結果完全正常,有臨床意義的病例沒幾個,起碼也是讓這九千多名居民和他們的家人安心啊。這就要學習在「醫學理性」和「安心理論」之間尋找平衡點。
香港應對鉛水污染也許偏於神經緊張,但這樣緊張也可以令壞事變好事:廣東省一些鄉村食水嚴重受污染致兒童發病,現在有新聞關注了。污染到那樣子,村鎮領導應要從速各備一本特大的鉛污染學習簿,以免丟官!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年9月5日,經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