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個周五我在Facebook貼了這麼一句:「認錯:我曾對籌備活動的中大朋友說,在這時節,不會有很多同學有耐性聽過來人之言吧,即使是龍應台。」
那兩天龍應台都在中大。周五黃昏在新亞書院露天演講「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是主體活動;周四晚《目送一九四九》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那是前菜。兩場的報名都一早爆滿。
周五清早有一陣雷雨,出門前見到海上長長的彩虹。聽說周保松教授整個早上都在擔心下午會否再來雷雨。今次活動選在露天舉行,是他出的主意!
我看了《目送一九四九》。座談答問環節,不少內地生舉手發問,看來紀錄片的信息對他們有衝擊。龍應台總是強調,個人要堅持保持清醒,要有獨立思考,不輕信一些官方的大論述。有女生問她怎樣看時代的無奈?龍應台以堅定的眼神望著她説,即使是小鏍絲釘,在某些關鍵時刻的決定也會有重要分別。不,我不相信個人是完全無奈的。
紀錄片令我特別感動的片段是關於龍應台母親的故鄉湖南淳安 〔10月4日更正:應為浙江淳安〕。看過電影回家找資料看:1959年,中國建成第一個水電站,開始啟用。庫區蓄水,淳安、遂安兩個縣城連同27個鄉鎮、千多個村莊、數千間民房沉入湖底。1992年,少年時代生活在淳安的長者余年春發心要手繪那被水淹沒的古城地圖,花十多年才完成。他說:「那是個沒有照相機的年代、只有經歷者才有的記憶。故鄉已經因建造水電站被淹沒在水下,如果這些經歷者都年老離去,那還有誰來祭奠逝去的故鄉?」
余年春不會畫畫,一生的崗位是旅館服務員。他買一套《芥子園畫譜》開始臨摹,天天往縣圖書館和檔案室找資料,縣志不准外借就用手抄,又走訪幾百個遷徙移民家庭,小心核對資料。最後完成的地圖有文人氣,上面除了有街名巷名、商店名稱,還有家家戶戶的門牌、戶主名字,以至水井、牌坊和老樹的位置。
在海上有彩虹的周五,我只想著水底下的城鄉和那卷有文人氣的手繪地圖。我失約了,沒有到圓形廣場吃「青春迷惘」主菜,幸好「端傳媒」刊出了講稿全文,讓我知道那不是即熱即食的心靈雞湯。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年9月30日。
圖片來源:i0.wp.com/mmbiz.qp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