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高齡海嘯」恐懼症

勞福局局長開口埋口講「高齡海嘯」,作家馬家輝終於按捺不住,寫了一篇〈去你的「高齡海嘯」!〉(《明報》副刊914) ,火氣十足,不知羅致光局長是否會禮賢下士去主動溝通澄清。
我不會做和事老,因為不相信凡事「一人少句」就會和諧;這也不是「塘邊鶴」多口置喙。事實是,身為老人科醫生和「準高齡人士」,近年真的對「高齡海嘯」一詞反覆思考過。
馬家輝的火氣有些道理,「高齡海嘯」的提法好像把長者當做洪水,與「洪水猛獸」只有一步之差。他的文章當頭棒喝:這是語言歧視!但羅局長自己是社福界、學術界出身,怎會不知何謂政治不正確語言?看上文下理,他說的是本港將要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大量護理照顧需求,要早為之計,包括輸入勞工當健康服務員等等。「高齡海嘯」是現成的「吸睛」字眼,新聞媒體樂於以此起標題,既成「入屋」名詞,馬家輝文章也不能挽狂瀾於既倒,除非所有媒體老編集體覺悟!
我身為「準高齡人士」,面對將被納入為「高齡海嘯」的一片浪花有複雜心情。諷刺的是,這複雜滋味也包含了羅致光局長的擔憂,怕有朝一日輪到自己要臥床靠人照顧飲食衛生大小二便時,病房和老人院連幫我轉身拭背的人也沒有!
但即使去到臥床靠人照顧飲食衛生大小二便的情況,還是不樂意被視海嘯洪水!
客觀看,一味以數字作「高齡海嘯」恐懼的燃料,是有些誤導的。以前總是說:「糟了糟了,若干年後六十歲以上長者佔人口幾分之一了」,然後發覺現六十歲人士不大像老人,就改說:「糟了糟了,若干年後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佔人口幾分之一了」。現在看看,六十五歲也不太老了!
還有是,一個社會如果能協助長者有意義地過日子,長者就不會那麼容易成為「負累」。我近年也常在想,如果我們的醫護服務能正視長者真正的需要,不要目迷五色地一味用科技「死醫爛醫」,「海嘯」巨浪也會小一些。
以上並非各打五十大板。我的看法是,如果社會總是「得個講字」,人為的高齡海嘯真的可能出現。「人為」的意思是:危機是共業,不是高齡長者單方面做成的。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7927日,經修節。


圖片來源:READ01.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