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是一本豐富的書,不容易以方塊文章介紹。前一篇(10日)淺談「文人」和「文人琴」。百年中國變遷中,人和琴都不平凡。
在今天,說要尊重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去蕪存菁,早已成濫調。問題是「去」和「存」往往由後人的「話語權」決定。因此,乍看書名「最後一代」四字,我直覺地擔心這會否引導了讀者,以可有可無的唏噓感嘆去閱讀?琴和生命只是優雅文人的時代的餘音?幸而細看內文完全不是這種感覺。人和琴的難能可貴之處立體地呈現,見到裡面恆久的莊嚴。
作者既在寫傳記,同時也以優秀的文化史眼光在書寫民族誌(11頁)。那個時代年輕女子的自主意識;她承受的大家庭男尊女卑的秩序;她堅定爭取的教育是怎樣的新教育;她如魚得水的文人圈文藝雅集的細節;琴人如何授琴以德…,訪談結合嚴謹的背景研究,一一細寫,恰到好處。
原著是英文,2006年出版。作者榮鴻曾的學術背景特別,從香港赴美攻讀的先是物理學,得博士學位,又取得哈佛大學音樂博士學位,專業研究民族音樂。他在1978年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抵港即訪蔡德允學琴,相處之下成為樂友,種種話題無不可談,成為日後系統訪談的緣起(50-53頁)。譯者黃樹志在2020年新冠疫情底下動念翻譯,邀得既能演奏和作曲亦研究琴學的謝俊仁醫生審校。三人都曾是先生的學生,悠悠十多年成就了這本書。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3/2/2022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