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我猜想確診數字升到每日三千宗左右有望見頂,那是在2月9日作的估計,當日公佈的確診數字首次破千。稿件在13日送出,16日刊出時衝破三千已無懸念,但並未見頂。三千是過於樂觀的估計。
狂瀾底下有沒有保持正面的可能?看清現實是第一步。
回頭看,以香港的應變體制和能夠調動的有限資源,能夠守住兩年,Delta也頂得住,面對Omicron才終於失守,成績已經很不俗。這是十分薄弱的自我安慰,打打氣不氣餒也是好的,但不算是保持正面的有用方法。
正視對手有幫助。每天公布新增幾千個案其實並沒有讓我們看真切現實情況。打個比喻,最初啟動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時,我們已經吃過虧:每天公布有幾多人打針後不適、中風、幾多日內有人去世,其實不反映疫苗的安全性。你必須看背景發病率、分清副作用的輕重,才能看真副作用的全景。
同理,每天數算著確診個案總數、孤立報道死亡數字,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前幾天我接受港台「千禧年代」節目時說,在這一波受Omicron感染的人數累計應已上萬,簡單做些分析會有助了解情況。參考外地經驗,視乎受感染的年齡層分佈和疫苗保護程度,或者有六、七成確診者的病徵是並不嚴重的。
公佈分析結果有助安定人心,數據也有助合理地調動資源。在長者年齡層還要比對背景的入院率和死亡率,計算「超額死亡」(excess mortality) 有多嚴重。這屬於比較深入細緻的工夫,但很有必要。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9/2/2022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