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擴散,2月9日公佈的確診數字首次破千,社交媒體上見到親友流露擔心情緒,小群組是社會的縮影。年輕一輩也有在醫院最前線工作的,見到不少在家初步測試結果陽性的市民焦灼地湧往急症室,也見過確診陽性的夫婦帶著兩個未受感染的年幼子女在急症室滯留,系統不能應對。
昔日我曾在醫管局一個崗位兼管重大事故應變,但武功荒廢多時,現在大約等同時事評論員。我猜想確診數字會升到每日三千宗左右才有望見頂,在高位會維持較長時間,可能至四月底才緩和。
每天三千宗已是樂觀的估計。假設其中一成出現較嚴重的病徵,也將嚴重測試醫療系統的承受力。醫療系統會被迫變陣,確診者如果病狀輕微可以家居養病,以各種方式支援跟進。
家居養病當然是最後一著,但若有配套,在特定情景下對病人也可以是合適的,例如在上述彷徨父母帶著年幼子女的情況,如果病情輕微,一起家居隔離豈不是比拆散更合情理?當然也得考慮有傳染給孩子的風險,兒童感染Covid雖然通常病情輕微,畢竟也不是沒風險,於是問題又回到基本:來到目前光景,可能要承認左支右絀的醫院系統也早已不是零風險。
特大危機當前,內地必會出手援助,興建港版「火神山」醫院接收確診病人有助分流應接。捱過這一波的關鍵可能更在接種疫苗的速度,接種率越早達到九成以上越好,問題是忙於撲火,見不到有快速加大接種量的安排。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6/2/2022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