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抗疫疲勞了,這個清明節特別渴望像往日那樣,齊齊整整去掃墓。
如常掃墓遙遙無期,又聽見官員和專家如常地勸誡市民,清明拜山要防疫情反彈,不免心生牴觸。特首早前公佈了「復常路線圖」,不是這個月下旬便開始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嗎?復課復市也會令疫情反彈,復常路線圖的風險可能比拜山還要大,為何特別擔心拜山?清明掃墓的人數不會多過每天擠公共交通上班的人數,山上空氣也比繁忙時段的巴士地鐵流通一些。
這彷彿是擔心,拜山人流聚集,萬一確診數字因而大幅飆升,就不能按照計劃好的復常時間表重啟經濟活動了。
這豈不是十分奇怪的邏輯嗎?生活要逐步走向正常,遲早我們也要面對隨之而來的疫情反彈的風險的。不單市民要面對,官員和專家也得接受現實。
或者可以這樣開解憂心忡忡的官員和專家:賊佬試沙煲,清明節擠一擠,藉此測試在最佳條件底下香港能否承受疫情反彈,也是理性選項。什麼「最佳條件」?現在方艙醫院、社區隔離設施、內地醫護人員、市民快速檢測、抗新冠病毒藥物一一就位,長者接種率也提高了,這不是測試系統承受能力的好時機嗎?
得要申明,本文並非煽動讀者去擠,我家也是慣常過了清明幾星期後才出動的。今年想著掃墓,其實是渴望不再限聚:兄弟姊妹幾家人簇擁着年過九十的母親去拜祭先父,之後上茶樓坐滿兩圍檯,那是我渴望的復常。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5/4/2022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