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是冷的,生命不能用數字表達,但以平常心看待死亡數字,不忌諱,也是一種達觀態度和對死去的人的尊重。
當防疫大方針急轉,疫情全面爆發,中國壓縮了對新冠確診死亡個案的定義,我看是政治和文化的雙重忌諱。這背離經歷慘痛的人的真實經驗,更成為國際批評(無論有偏見或是沒有)的口實。
應對疫情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周前說,在疫情流行和快速傳播期,很難準確判斷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只有疫情周期過去後,才能比較精準地判斷,現階段應把防重症、防病亡放在優先位置。
這有些道理,但人們並沒有期望馬上有精準的數字,只要有不脫離現實、可供判斷疫情的數據就好。
其實在去年10月13日的防控疫情新聞發佈會,梁萬年曾為記者講一課:「在科學上來説,衡量這種由於疫情的衝擊所帶來的額外死亡,可以稱之為『超額死亡』。」這包括染疫死亡的人,也包含醫療系統受壓時,非新冠病人的額外死亡。他還講解了按年的計算方法。
依此思路,可以定期公布新增總人口死亡數字以及染疫死亡人數,比較常年的數字。同時,也可公布醫院病床使用率和新增重症的數字,有助了解疫情。
額外死亡的概念不牽涉判斷直接死於新冠病毒與否,是中性的,可以客觀研究。新冠大流行前,中國的總人口死亡數字為每年一千萬多一點,在特大疫潮,額外死亡一、二百萬人應是預期之內,宜以平常心檢視。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6/1/2023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