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精華糟粕憑誰定

當我稍為認真地閱讀中國禮教思想的源流,一個感想是,所謂中國禮教,其實是漢族的道德倫理思想;第二個感想是,繼承傳統多麼容易變成教條。

這些規範,大致上是西漢和東漢前後兩朝的儒生和博士為皇帝制訂的。西漢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東漢的代表人物是班固。禮教規範全是天經地義的真理;君臣父子夫婦「三綱」的尊卑主從秩序,在以下二千年深入中國文化骨髓。

這些禮教思想,來到現代依然處處可見,只有夫婦的綱常之道稍被時代沖刷,但「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定型也沒有完全刷掉。

有一句早已變成陳腔濫調的話: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糟粕是造酒剩下的渣滓,比喻粗劣無用的事物;精華是純粹美好的成分,但是繼承統傳統文化並不像造酒。酒的人不會分不出酒與酒渣,自命弘揚傳統文化的人卻不一定有能力分辨精華與糟粕。

自從漢朝由官方統一儒學思想,精華與糟粕的判別必須經由皇帝蓋印認可,官學有標準考試範圍,禮教有標準答案這與《論語》中的孔子相反。孔子會直接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如果沒有了仁心,即使有禮制又如何?) 到了東漢,班固修撰的「禮」早已變成臣子的恭謹論述

來到當代,馬克思主義是新的綱常。依官方說法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精神的精華」。要繼承傳統禮教精華,也要糅合馬克思主義的精華,這是未曾充分解答的題目。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0/9/2024刊出。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前司長的勸諫

律政司前司長梁愛詩在「蛻變計劃」的一段影片中,苦口婆心呼籲社會接納在反修例事件中,已知錯並承擔法律責任的年輕人。「蛻變計劃」是學者宋恩榮2020年成立的組織,致力輔導及協助服刑後的年輕人,支援他們重返社會。梁愛詩說,社會一向是希望幫助釋囚重投社會,如果沒有工作機會,便無法重投社會。

這是兩個多星期前的新聞了,至執筆時,不見有任何和應,勸言落入了虛空。

這是當然的。說「社會」應該給犯事認錯的年輕人機會,沒有人會反對,但誰是「社會」呢?並沒有抽象的仁慈社會,只有具體的僱主、公司和機構。想呼籲有效,可能要向具體的僱主和機構直接游說。

具體問,誰會不怕麻煩去聘請有可怕政治案底標籖的年輕人?估計絕少。我以前的工作是醫務,試想如果犯事的年輕人是醫護人員,私家醫院和公立醫院會不會從寬聘用?相信會有很大顧慮。萬一被攻擊「包庇(前)黑暴」,麻煩會有多大?

近日我在讀中國禮教思想,剛讀到東漢史家班固一篇論「諫諍」。他說,倫理道德有仁、義、禮、智、信「五常」,諫言也有「五諫」:諷諫、順諫、窺諫、指諫、陷諫。譯為白話是婉轉以諷喻勸諫、順對方的思維勸諫、靜靜伺機勸諫、指出錯誤直諫,以及冒險犯難進諫。前司長在委婉地順諫,但是僱主怕陷入麻煩,畢竟聘用這些年輕人也是政治冒險呢!想見到社會變得寬容,可能首先政府要釋放OK的信號。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7/9/2024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