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民可使由之


去年出版了一本關於中國現代詩的書《有詩的時候》,偶爾更寫起小詩來。在臉書上說笑,人年紀大了,腦子某些部分像會自行活動,思緒在時空自由穿梭,有時回去與年輕時代的興趣,重新聯繫起來。我在大學時期曾把《論語》當興趣課外書,最近在寫一本與生命倫理有關的書,來到某處阻滯不前,就無端想起《論語》中孔子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是語錄,都是行仁政和實踐德性的箴言,沒有上文下理,就招來斷章取義。最糟的是一些學者為政治服務,因而扭曲意思,例如在六十年代,歴史學者范文瀾說孔子把人民看作愚昧無知的人,叫人一味服從。哲學家馮友蘭說孔子認為「民」是「下愚的人」,對下愚的人民只可以讓他們聽從驅使,不可使他們知得太多。
孔子有教無類,不大可能鼓吹愚民政策。錢穆先生把這一句譯為「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較為合情理。
我在醫管局做過十年管理工作,對這句話有另外的體會。「使知之」好比熟讀各種工作指引規範。知道指引固然好,但在日常大量前線工作,要求每一個員工熟讀所有工序的指引,不但行不通,也未必能好好處理複雜的事情。很多受病人感激的良好服務不是靠具體條文規定的,醫護團隊自動自覺去盡責,上行下效形成良好文化,遇特別難題才要停下來溫習指引。這種「使由之」文化是好的。
在質素管理有一句英語箴言:「Quality is not an actit is a habit(「質素不是個別行為,是一種習慣。」)意思也相近:有良好文化,就免了刻意斟酌。
古代文章無標點符號,有學者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個字應該是這樣斷句來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最好的施政是在上位者有德行,形成風氣,民眾(或前線人員)自自然然做好人好事,只要因勢利導,日常任由他們積極工作就好了;當民眾(或前線人員) 並不那麼自動自覺時,才需要喻之以理,用具體規則去管理。
主張這樣斷句的學者屬於少數,不過我覺得很合乎良好管理之道,而且巧妙糅合了道家無為而治和孔子德治教化的智慧。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8829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