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激蕩,城市傾頹中,如果身邊的親友或同事在這些日子陷於焦慮,你想安慰開解,可以說什麼?
有一句是「活在當下」。不要想太多,珍惜眼前人,用心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然後你回心一想,這句安慰别人的說話,到底能怎樣理解呢?
問題是,焦慮就來自當下:當下的高壓管治;每天在消瘦的公民空間。正是當下城市如此快速丕變,才衍生眾多移民抑或死守的抉擇焦慮吧?如果最終我決定離開,那是因為我不能忍受生活在日漸難堪的當下;又或者我決定不走,那也得設法為自己造一個樹洞,不要讓當下浮誇矯情的愛國愛港新浪潮淹至沒頂。
我年輕時學過一點佛學,讀過一些禪師公案,因此知道「活在當下」有另一個層次的理解。如果你有幸遇上一位有智慧的法師,他或她就會輕輕點醒,活在當下,說的不是我們這個侷促的物理時空呢。
我們的焦慮連結著負傷的記憶、痛失或錯失的過去,而未來是令人忐忑的看不通的歧路。我城何存?此身何往?對,放不下「我城」是一種執著,況且「我城」從來也含有想像,它不是永續的,興衰變革各有前因,但我也猜想,陷於焦慮的人未必歡迎「點醒」開解:有些堅持是活在當下僅餘的意義,所以才說「念念不絕必有迴響」。
心結之所以是結,正因它真是糾纏難解。你說苦思無益,勸他活在當下不要想得太多,但那正是他本來的問題:無法不想。
不堪回首,該怎麼辦?近年流行的正念修行(mindfulness practice)是從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包括心緒和心情),從而安頓馳散的心。當下這個煩躁不安的我是印著昨天種種經歷而來的。活在當下,應包括與這些印記(有些是烙印)共處,也包括珍惜和培養自己心靈上的自由。然而它不是叫你把所有負面的躁動心緒掩埋。
說得出不一定做得到。我自己就不能全靠靜觀式練習修行讓心神安定。有時紓解焦慮要靠體力運動,更多是閱讀和寫作。在特别懨悶抑壓的時候,我會做一些不大不小的決定,改變一下自己的小宇宙。
退向小宇宙時,會想到古人說「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中庸》) ,把道德理性都捲起收藏,等候未來,難免也含有在顛倒時代的無能為力。「退藏於密」卻不是鑽牛角尖的孤絕境地,最好在能力所及的地方幫助一些身處困境的人。「活在當下」四字本來就有三個焦點:「當下」、「活」和「在」。我想,「在」既是站穩自己生命所在,也是與他人共在。
【思遷集.五】
【思遷集.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