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遇上疫情海嘯,這是非常時期,也是新的生活日常。除了讀一點書,做一些筆記,寫稿,日常最重要的任務是每隔幾天去街市買菜。去年我搬了家,買菜少了去超級市場,多是早晨步行到老村的濕貨街市。一個背囊加上雙手各提三五袋,大約夠三天餸菜。
遇上搶物資那個星期,就不管得是街市還是超市了,一早出門搜羅,氣吁吁的大袋小袋回家時,覺得就像野生動物覓食回巢穴。便想,一場瘟疫,是否把我們拉到馬斯洛(Maslow)的人生需求金字塔的底層去了?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的「需求層次理論」早已變成入屋的知識。用金字塔的形式表達,底層是生理需求,上一層是對安全的需求,再上是社會或社群的歸屬感,再上是自尊和自我肯定,頂端是自我實現。
抗疫兩年,大體上就是擱下上面三層,但求底層的安全和生存。社交越疏離越正確,接種疫苗保護了不少性命,但安全感卻有減無增。人們月復月地聽從規定過活,無情地堅守著,製造大量焦慮抑鬱,老人孤獨寂寞,孩童身心成長也受損,還要加上疫情前一年政治激盪遺下的集體撕裂和創傷。在巨大抑壓中聽見「抗疫疲勞」四個字,輕飄飄的,真是搔不著癢處。
然而我很喜歡買菜日常,街市有踏實和友善的人。這天早上在小蔬果檔聽到女檔主安慰來買蕉的街坊老伯:「人就是這樣的,個心一沉了下去,就會什麼都放棄。」她簡直活出了馬斯洛金字塔的所有層次。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5/3/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