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防疫講政治

以前人們常說,就事論事不要政治化,現在香港在一個不同的時期,有什麼事情可以不講政治?防疫政策以科學為本嗎?不一定。一談到試行放寬,馬上就會見到某些滿含政治味道的情緒。從來沒有人主張「躺平」,但只要暗示共存(例如說,混合免疫) ,也必招來嫉惡如仇的批評:放寬即是放任,共存即是共亡,等等,一下子封了討論空間。

內地不容妄議抗疫大政,但官方會攤開來說淸楚,生命至上,即使付出一定經濟代價也要堅持下去。進一步,上星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對防疫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要長遠看,特別要從政治上看、算政治帳。」

印象中這是首次明言,應對疫情要仔細計算政治代價,也許怕萬一疫情失控,社會大亂,會釀成嚴重的政治危機。

在本報經濟版讀到一篇好文章,譚新強論中國政治經濟,旁及抗疫,有諍言:「治疫政策必須跟隨科學發展,更需要動態彈性。決不可讓民粹國家主義泛濫,導致非科學政策。非理性民粹主義者,經常質詢我是否明白彷彿高深莫測的『動態清零』,藉此阻止任何理性科學討論。這做法真的對早日解決疫情最好?堅拒跟西方訂購Omicron mRNA疫苗,真的是最科學做法?毫不考慮經濟代價(青年失業率已升近20 %,有社會不穩定風險) ,以及對極難反彈的出生率的不良影響。」(〈愛國可偏頗 但不可自殘〉,729日。)

平心討論,理性討論,對治疫很重要。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8/2022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