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看書常是邊讀邊從網上延伸,虛實交疊,有立體感。像這幾天讀郭于華著作《正常就好》(城大出版社,2020),從延伸閱讀知道她和我幾乎同齡,但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一些年月,1984年才獲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士學位,1990年獲民俗學博士學位。那是改革開放的好年月,千禧年她有機會出國,在哈佛人類學系做博士後研究,同年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至退休。她長期研究農村社會,關心社會底層,以田野研究和口述歷史方法結合社會理論,思考中國社會轉型的出路。
在寬廣的範圍,她關心公民社會和體制改革。上網讀了好些長篇訪談,令我心存敬意。
她長期呼籲改進政治體制,指出憲政民主不僅是政體的選擇,在社會層面也是生活方式的選擇。她屢次這樣說:「常有人說民主、自由不能當飯吃,其實若沒有合理的制度保證,人們還真就吃不上飯,中國的大饑荒即為鐵證。一國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幸福與尊嚴都與政體的性質密切關聯。」
憲政民主不會從天降,她重視公民的主體性、社會的獨立發育和社會對政治權力的制衡。同時她批判「偽社會」,即社會上那些依附於政治權力、喪失獨立人格的「偽民粹主義」和「偽民族主義」。
這些大都是她在千禧年前後形成的理念,正直而溫和,當意識形態趨緊,公民社會空間收縮,她仍然率直議論,被視為過於尖銳甚至踩界,要承受相當的政治壓力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0/12/2022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