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平庸之惡似明非明

上月開始「限日讀書」:每日淺嘗家中一本書。近日得一點體會:看書不一定要完全看懂,似明非明的狀態也是樂趣。你不會隨便說「我懂了」,就此關閉作者努力為你打開的門,也不會輕易說,這本書根本沒有可能看得懂。

手上的書是左岸文化出版的《責任與判斷》,漢娜.卾蘭著(港譯「阿倫特 」,以下採用)、蔡佩君譯。

阿倫特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哲學概念「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首先提出。艾希曼在納粹德國負責執行屠殺猶太人最終方案 1961年在耶路撒冷被審判,最終判處絞刑。阿倫特當時是以《紐約客》特約撰稿人的身份寫現場報道。她觀察到極端邪惡的事未必是極端邪惡的怪物才會做的,常人都會墮入邪惡行為之中。

「平庸之惡」很快變成流行語,也掀起爭議。作惡的人真的只是平庸地服從嗎?阿倫特是否被艾希曼在審判中面不改容的自辯欺騙了?Banality的確切意思是什麼?因為平庸,所以全不思考地行惡?有知識的精英並不平庸,他們比普通人更能把持正常的道德?

在《責任與判斷》書中,阿倫特進一步說明「平庸之惡」:當新秩序急遽而來,原來的價值瓦解,「最先屈服的人,正是那些正派社會的成員」,他們輕易為自己轉換到新的價值體系,依照新規矩照版煑碗便可。平庸之惡是一種「乏味之惡」。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3/7/2023刊出。

 

網上圖片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親近翻譯

上周黃昏去一拳書館聽文學翻譯分享會,聽得高興。作家與譯者的互動有興味,一些片段令我神往。分享會由羅樂敏主持,題為「以文字為渡」。 Jennifer Feeley(費正華)譯黃怡,梁婉揚 Jacqueline Leung)譯韓麗珠,看來作者和譯者在合作中已成為莫逆於心的朋友。

從地鐵站往書店有幾分鐘步程,路上想,自己很少去聽文學講座,這次沒多想就報名了,像是有微微的親近感覺在推動。為什麼呢?

想來隱約與西西有關。去年底西西去世,有一場追思會在她的母校協恩中學舉行。聽說這也是羅樂敏的母校,她協助聯絡安排並有致辭追思。黃怡是兩位司儀之一,也有紀念辭。我在台下細聽,有點觸動。

在分享會也可以跟Feeley 打招呼問好。她是西西《不是文字》中英雙語詩集的譯者。2018年西西獲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文學獎由奧克拉荷馬大學的美中關係研究所贊助,西西的摯友何福仁陪同她遠赴美西出席典禮。因著一些偶然,我充當隨隊「大夫」。頒獎不只是典禮,也是詩的活動,其中Feeley讀了西西的詩,包括〈可不可以說〉,又誦讀了她自己因此而作的一首Why Not Say,親切和應。之後隔了三年疫情,現在又見面。

兩對「作者-譯者」之中,Feeley與黃怡笑談了不少有難度的妙譯,跳脫靈動;梁婉揚和韓麗珠有一種特別安靜溫煦的聲音。四人互動時,語言的動靜在書店空間悠悠流動。翻譯是細藝,以文字為渡,也能渡人呢。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0/7/2023刊出。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格拉斯說1969年故事

君特.格拉斯在1999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我的世紀》原著也在這一年出版。書從1900年開始,每年一個小故事,以獨特的故事主人翁視點看見時代,第一篇是1900年,說一個年輕軍人隨德軍參與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細節見到聯軍對付義和拳的冷酷,栩栩如生。

特別喜歡1969年那一篇。主人翁是一個在托兒所出名「特難對付」的女孩卡門。那是全球火紅年代,托兒所由思想進步的大學生開辦,起先是為服務單身撫養子女的女大學生,後來也接受無產者的孩子,包括卡門。托兒所門前掛著一幅標語:「以階級鬥爭代替競選!」

這一年夏天的大事是盯着電視機看人類首次登陸月球。托兒所的大學生以反權威方式,讓孩子們用大號彩筆和顏料,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把登月行動畫在牆壁上。卡門這個令人頭痛的女孩畫的一幅引起家長會上一番爭吵。她看見什麼便畫什麼,包括兩個小小的太空人,和在電視上看得清清楚楚的美國星條旗。家長委員會決定要把這徹底洗刷掉,理想主義的大學生反對。一個大學生試圖說服卡門,把一面鮮紅旗幟插到月亮上去。「我當時可強了,就是不肯。這種事我根本就不會考慮的。不,我一點兒也不反對紅色,只是因為電視裏不是紅色,而是其他顏色……」卡門回憶說。

格拉斯在2015年去世。今年5月,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月亮上見紅旗的日子快到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7/7/2023刊出。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淺嚐《我的世紀》

早前染新冠,在康復期有意外得著,「發明」了一個適合自己年紀和生活節奏的看書模式。起初是有意把家中的書盤點一次,這太沒趣了,便想到既然這些書經過近年數次捐贈舊書都沒有送走,那麼無論已讀抑或未讀,應該都有未了緣,好應該每本書打開一次,淺嚐也好,總算親近過。

怎麼做?每天從書架取一本書,限一日品嚐,發掘它的一點好,摘下一、兩段作為記,便讓書歸位,明天再取下一本。這是淺嚐但不是淺嚐即止,既然開了頭,他日可以自由地讀下去。

執筆寫稿時來到第三周,手中的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文學巨匠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我的世紀》,蔡鴻君譯。這是一本二手書,去年從中大博群書節撿得。早在大學時期試讀過他的詩和小說,太年輕讀不進,或者是讀不懂。多年後在也斯散文讀到格拉斯來香港訪問,很能見到其人「即之也溫」的一面。這是時候好好讀了,卻還是拖著不動。終於還是發明每日一讀,才開了頭。

書的構思很厲害,體裁是故事集,但不止於此。「我的世紀」從1900年開始,每年說一個故事,故事以「我」的口吻,或透過那個時代的對話、書信、廣播等形式,記下百年大小事,折射德國或與德國相關的事件,包羅萬象,政治、軍事、科技、體育、社會,都在故事中。譯者蔡鴻君說,格拉斯「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向讀者展現一幅二十世紀德國的全景圖」。他真的做到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4/7/2023刊出。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她十五歲

俄羅斯進侵烏克蘭已17個月,人們分析地緣政治、觀察戰事形勢以至近月發生的兵變,但戰爭對人的血肉與精神傷害沒有受到很多關注。這是映像年代,我們可以見到的是圖片中的軍隊、坦克和廢墟。

文字更有血肉。從「虛詞」文學平台我讀到烏克蘭詩人謝爾蓋扎丹一首十分感人的詩〈她十五歲,在火車站裏賣花。〉香港詩人彭礪青譯。

6節,每節4行。開頭下筆輕淡,而人與時空的味道盡出:

她十五歲,在火車站裏賣花。

太陽與莓果使礦場外的氧氣變甜。

火車停下片刻,繼續出發。

士兵往東,士兵往西。

第二節前兩句是她的存在處境:

沒有人留在她的城市。

沒有人要帶她一起離開。

後兩句是心情,出奇地正面:

她想著,早晨站在她的位置上,

甚至這片領域,事實證明,也許會很吸引,親愛的。

為什麼?第三節有想法:

事實證明,你不會想離開它一段長時間,

事實上,你想為了寶貴的生命而堅持下去,

事實證明,這座舊火車站和一個

空蕩蕩的夏天全景就值得去愛。

下半闋交代「沒有人給她哥哥的墳墓送花。」再而見到個人的不幸融入整個時代:

今天發生的一切,對每個人來說,稱為時間。

重點是理解這一切發生在他們身上。

結尾令我默然:

她的記憶正在形成,沉思已形成

她認識的所有人在這座城市裡誕生。

晚上她想起離開這裡的所有人

當沒有人不被記起,她就睡著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1/7/2023刊出。

delcampe.net

 

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詩經》的大老鼠

上篇談到中國古代有「採風」制度,官方從民間採集民歌,其中有民情。《詩經》的「風」含有諷喻,官家不以為忤,收納保存。寫稿時首先想起的是《魏風.碩鼠》。這首詩有三節,第一節常被引用:「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百度百科」的白話語譯頗傳神:「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辛苦養活你,我的死活你不顧。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的樂土。樂土啊美好樂土,那是安居好去處!」這是春秋農民受不了苛捐雜稅想著「移民」的歌。

朱熹解這首詩歌,認為歌者以碩鼠比喩,諷刺的對象是官吏,「未必是以碩鼠比其君也」。我想也是。如果竟敢諷刺君王,採風的官員不可能擅自收納吧?

詩的第二節用詞略變,「適彼樂土」轉為「適彼樂國」,乍看更像是「移民」離開自己的國家了。春秋各國是諸候封地,其實不同現代意義的國家。農民逃避苛政剝削,可能比較像逃荒,不過是為追求基本生活,求一口安樂茶飯。當然,胸中有怨憤,要憑詩歌寄意,這又有別於逃荒了。

這首詩歌打動我的倒不是大老鼠比喻,而是「莫我肯顧」四個字。官吏懶理民怨,不只是冷漠躲懶,或者還有手握權力的優越感,是一種特殊的「養尊處優」。

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像《碩鼠》這樣的詩歌要不要禁?防民之口,靠的是堵絕還是聆聽疏導?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8/7/2023刊出。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收風與採風

撿拾報紙回收,見到一篇漏讀的文章,本報621日「聞風筆動」專欄,作者李先知寫〈新政府上任周年 中聯辦密密收風〉。這不是適合在副刊小方塊談論的題目,但文章內容與我近期想著的問題相近,可以畧談一下。

文章說,新一屆政府上任一年,局面穩定,經濟見復蘇,特首概括香港整體氣氛為「開心多了、熱鬧多了、信心多了、希望多了」。當反對派陣營幾乎已被剷除淨盡,香港大步往前走,如何掌握經濟民生與政治問題,卻有新的難度。

作者引述劉兆佳,說現時較難捉摸香港政治生態的變化。以往為政治把脈,可以看社會的集體行動,現在集體行動已絕迹;參考網上輿情和民調?這些也大大收斂了,不能發揮功能;從政圈收風?但建制亦有複雜矛盾。要為香港把脈,從何著手?

我想著的問題是:當香港故事愈說愈好,不好聽的言語全被視為「軟對抗」清洗掃淨,社會和諧到一個點,管治者將會失去施政必需有的信息反饋。沒有信息反饋,如何及早知道政策會出問題?怎樣防止行政主導過度自信,因而出現嚴重的盲點?

中國古代有「採風」制度,官方從民間採集民歌,隱約見到民情。《詩經》的「風」常有悲歌和諷喻。現代採風有民俗學概念,範圍擴至各式民間創作。創作需要空間,採風能顯胸襟,不隨意針對民歌、電影、書籍甚至漫畫,一念之間,就可以讓貼近民情的創作補充「好故事」主旋律之不足。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5/7/2023刊出。

 


南宋 馬和之《詩經豳風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新冠的尾巴

有些人感染新冠有慢性後遺症,俗稱「長新冠」。我5月尾中招,病情不輕也不重,第6天轉陰性,人又有精神,以為好了,誰知開心得太早,過了兩天又躺床。詩意一點描寫,那是一種深度的「慵倦感」,俗一些說就是有點手軟腳軟地懶。躺在床上看一陣書,用手機寫一陣稿,又得睡一會。如果在正常狀態,日間多睡,夜𥚃應該睡不入眼,但是沒有,一樣睡到天明。如此這般數天,終於不賴床了,又發現不能提起精神做需要專注力的工作,修訂一下PowerPoint還可以,找資料做全新的教學講義就不行。

這些徵狀是不是客觀的呢?會不會是先入為主,知道有「長新冠」這回事,才總覺得尚未康復?這在醫療社會學有個名堂,叫做「生病角色」。

總還是要提起精神呢。我以前的臨床專業是老人與復康科,自己編排復原運動(reconditioning exercise)很容易。這卻又有新體驗:游泳沒什麼問題,但做基本的深蹲肌力鍛練就觸發嚴重肌肉痠痛,像遠足行山歸來,痛上數天。這一定是新冠後遺症作祟了,一般病後鍛鍊不會如此嚴重痠痛的。上網讀資料才知道新冠後遺症狀包括肌肉容易痠痛,估計是尚有炎症。

其他病毒感染之後也會有長尾巴的,例如EBV致病的「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是新冠的長尾巴特別多花樣,在嚴重案例,如果兩三個月仍不消退,就跌入「長新冠」類別。希望醫療服務能夠好好照顧慢性後遺症較嚴重的一群。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7/2023刊出。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好日子

香港慶回歸的大日子將至,特首預早提醒市民不要掉以輕心,要小心有人製造不良氣氛及破壞性活動,警告如果有人這樣做,會被追究法律責任。這是現屆特區政府第一次慶回歸,不容有失,著緊一些可以理解,可是在恆常緊張、什麼都要好好睇睇的狀態底下,反而難以心情舒坦地享受好日子?

近來常默唸一首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白居易《憶江南三首》組詞中的第一首,也是最感人的一首。白居易曾任杭州和蘇州刺史,晚年居洛陽,人在北方憶起江南。他有另一首詩寫洛陽春天遲來,「花寒懶發鳥慵啼」,對比之下,江南的顏色在記憶中簡直發亮。

在江南的日子有什麽好?要看組詞的第二、三首。這兩首獨立地讀時不見文釆,但細味之下有很好的風景。第二首追思秋天的杭州,到天竺寺尋找中秋靜開靜落的桂花,再而登上郡亭,枕卧欣賞錢塘江大潮。第三首記人在蘇州吳宮,喝吳酒,看歌女雙雙起舞如醉芙蓉。這一首是文人賞歌伎情景,在板起臉地正經的現代,人們不願「高度肯定」,但若與詩人的《琵琶行》並讀,就可知作者心中的歌伎風景是人文的,不只是文士風流。

這組詞我是在大學時代人在海外時初次細讀,感動的是「舊曾諳」三個字。好日子並不都在舊時,但是能懷念和肯定舊時好日子和好風景的人,也許活得比較完整,不會隨著時勢四分五裂地否定過去。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9/6/2023刊出。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大黃鴨的通識記憶

大黃鴨提前於父親節離港,據報道是主辦方經過連日觀察及衡量營運成本等因素後的決定,這有點奇怪,因為營運成本應是一早計好的。它離港前一天我去會展講書,順便看鴨,卻遇上紅雨加雷暴。或者惡劣天氣也是提早告別的考慮因素。

黃鴨子帶來簡單的喜悅,但若說成港人集體回憶就言過其實。我這一代小時的記憶是香港制水,住入公屋也要輪流用狹小浴室沖花灑,不會有奢侈的浸浴玩具。兒子小時候能享受浴缸,但喜愛的塑膠玩具已經跳到比卡超。 

大黃鴨10年前第一次訪港,之後2014DSE通識科出過一條試題:「你在多大程度上認為香港人前往觀看橡皮鴨是因為它勾起他們的童年回憶?」現在通識科被妖魔化後從中學消失,但網上仍殘留著一些當年的通識範文、題解等,質素不錯。通識訓練能開闊思考,本是好東西。

特別喜歡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的一篇文章,沒有署名,猜想是一位用心的老師與同學分享的隨筆。文章題為《大黃鴨!除了愛與恨,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其中說到設計師霍夫曼是三個小孩的父親,他與孩子玩耍時喜歡伏在地上,無意中重拾了童真的視覺。然後他看到報道,一艘於1992 年從中國出發往美國的貨輪在穿越太平洋前遇上風暴,一個貨櫃墜入茫茫大海,貨物四散海上,全是浴缸玩具,黃鴨子之外還有藍色海龜、綠色青蛙。它們歷時15年才飄到美國海岸。這是黃鴨浮於海面的創作意念的由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6/6/2023刊出。


圖片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