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進侵烏克蘭已17個月,人們分析地緣政治、觀察戰事形勢以至近月發生的兵變,但戰爭對人的血肉與精神傷害沒有受到很多關注。這是映像年代,我們可以見到的是圖片中的軍隊、坦克和廢墟。
文字更有血肉。從「虛詞」文學平台我讀到烏克蘭詩人謝爾蓋・扎丹一首十分感人的詩〈她十五歲,在火車站裏賣花。〉香港詩人彭礪青譯。
詩6節,每節4行。開頭下筆輕淡,而人與時空的味道盡出:
她十五歲,在火車站裏賣花。
太陽與莓果使礦場外的氧氣變甜。
火車停下片刻,繼續出發。
士兵往東,士兵往西。
第二節前兩句是她的存在處境:
沒有人留在她的城市。
沒有人要帶她一起離開。
後兩句是心情,出奇地正面:
她想著,早晨站在她的位置上,
甚至這片領域,事實證明,也許會很吸引,親愛的。
為什麼?第三節有想法:
事實證明,你不會想離開它一段長時間,
事實上,你想為了寶貴的生命而堅持下去,
事實證明,這座舊火車站和一個
空蕩蕩的夏天全景就值得去愛。
下半闋交代「沒有人給她哥哥的墳墓送花。」再而見到個人的不幸融入整個時代:
今天發生的一切,對每個人來說,稱為時間。
重點是理解這一切發生在他們身上。
結尾令我默然:
她的記憶正在形成,沉思已形成
她認識的所有人在這座城市裡誕生。
晚上她想起離開這裡的所有人
當沒有人不被記起,她就睡著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1/7/2023刊出。
圖片來源:delcampe.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