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醫院樓臺煙雨中

想不承認步入懷舊的年紀也不行,現在會從多年前的文章,喚起輕淡但很有質感的記憶,然後又從那個年代想到今時今日。

這一篇在20021217日《明報》「大夫小記」專欄刊出,是沙士瘟疫在廣東省零星出現的時期。那時連「非典型肺炎」的叫法都未有,我們當然並不知道。文章記述與同事在窩打老道京華酒店內的「唐宮」酒家午餐,是餞別宴。兩個月後這酒店911號房的住客將會成為香港沙士爆發的源頭。

圓桌靠著的牆壁上有橫幅書法,是行草,筆墨甚佳但我們只能端詳著「猜字」,合十人之力也讀不全七言絕句的四分之三。這詩我在中學已念過,大學又重溫過,竟然記誦不全。下班回家尋找,是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詩人寫江南景,也為時代興嘆。身在唐朝老化時期,回望南朝四個朝代大建佛寺,如今煙雨中還剩多少?

隔一天,我在部門例會後順便為大家「報告」並作解說:佛寺在煙雨中衰落,被酒家的俗世昇平取而代之,詩人從今朝的人間面貌,想起大地上昔日另一種興盛。

我又說,醫院好比樓臺,如今也在煙雨中,要換新景象。那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的艱難時期,香港公共財政緊縮,之前醫管局投入資源改革服務的朝氣大挫。醫生師妹聽了我的演繹,問道,酒家牆上還有另一幅書法,是否比喻減薪裁員?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4/9/2023刊出。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長者的期許

一位高齡長者,我猜曾經在香港生活和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工作,從澳門來信,編輯部轉寄過來。信件用藥廠常派送給醫生的A4單行「拍紙簿」紙張書寫,頁底可見藥廠和藥名標誌。老先生字跡清癯,微見顫動。近年我的手寫字也漸見微顫了,這是醫學上的senile tremor。書函不署名,下款輕輕一句:「我已是95歲的老人,不便多寫。」只這一句,捧在手上便有得來不易的珍惜感。

打開信封還掉出三片剪報。兩片是我月前紀念詩人牛漢和感念他的一首詩的兩篇稿;第三片是副刊同文陳文敏一篇文章。

書函可以用「沖澹」二字形容,並不展露為什麼有感而發,但有誠摰的勉勵(「希望繼續筆耕」)。從字裏行間可以知道,他是從早年我在本報副刊寫「大夫小記」至今數十年如一日的讀者,也知道我曾在《信報》寫專欄,並讀到我從醫管局退休後接受的專訪。先生有一點期許,希望我早年出版的「西洋醫史」可以重印。這應是指2004年初版《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

在此敬覆:2023年增訂版在年初面世了。

先生說,「(香港)過去百年有許多驚人故事,(從)老鼠王洗太平地到大陸以旅行團的外表到香港養和醫院治病,檢查身體」,歷史值得記憶。

提到香港醫療史,以前與我和區樂民合寫「大夫小記」專欄的黃岐醫生才真是瞭如指掌。近年不少學者對這主題的研究開花結果,下一篇介紹幾個書目。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8/9/2023刊出。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努力記取醫療歷史

一位高齡讀者從澳門來信,期許港人珍惜百年的醫療史。這促使我上網略窺近年學者對這主題的研究成果。醫療歷史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寫,可以寫制度和服務、醫學、醫療文化,也可以寫政治。

英文書籍方面,香港大學病理學教授何屈志淑(Faith Ho)2017出版專著Western Medicine for Chinese: How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Achieved a Breakthrough (香港大學出版社),撰寫了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華人西醫書院」的歷史。2018年,黃文江、葉嘉熾和梁元生編輯出版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Public Health in Hong Kong (中文大學出版社) 。同年,陳慕華教授 (Moira M. W. Chan-Yeung )出版上下兩冊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1842-1941,也是中大出版。我的朋友黃岐醫生曾為文推介 (《明報月刊》,20193月號。)

中文著作方面,今年出爐的《香港醫療衛生簡史》是民間推動,由侯勵存醫生贊助、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劉蜀永教授帶領學者的研究成果,委託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書錄有十位名本港醫學界知名人士包括楊紫芝教授、前醫管局主席梁智鴻等的口述資料。

近年談香港醫療史,也會放在宏觀的殖民醫學史脈絡去論述,香港和台灣都有。這可以有批判性但不一定負面,香港浸會大學的歷史學者羅婉嫻在2018年出版《香港西醫發展史:1842-1990(中華書局),是有價值的貢獻。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1/9/2023刊出。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指正

習慣把專欄文章在刊出的幾天後存錄到社交媒體,這天讀到一段留言指正,想起對上一次不知是幾年前了。這是「老式」留言,以完整句子表達準確意思。今時的留言多是半句起一句止,我自己也是這樣。早年寫專欄會收到讀者來信,郵票信封單行紙逐句寫,認同或批評,都是老式地認真。尤其可感的是細心的指正,無關喜惡,純是因為重視真確性。

錯誤在813日一篇《受不了AI 》,寫2022年中日韓圍棋擂台賽柯潔慘負於比他年輕的韓國棋手申真諝。我說「申真諝只學了5年圍棋,基本上是網上獨自對AI狂練,棋路不似人類。」讀者在「區聞海小記」網誌留言:「有關申真諝資料不確。申4歲時開始學習圍棋,職業棋手,九段,韓國圍棋等級分排名第一,世界圍棋等級分排名第一。」

錯誤緣於邊讀網上資料邊下筆,交疊著形成印象,把想著的當成是看著的。網上資料包括:(一)申真諝接觸圍棋的方式與其他職業棋手不一樣。相比從小就接受系統訓練的韓國職業選手,最初學習圍棋的方式是通過互聯網。(二)20171月,韓國棋院正式啓動韓國圍棋人工智能開發計劃。申真諝開始接觸AI圍棋。(三)柯潔敗於申真諝之後在社交媒體上發牢騷:「被一點圍棋也不會的人拿個AI按著頭皮教育」,像是在說申真諝。

申真諝自2017年與AI對戰狂練,每天5小時,5年後完勝中國棋手,當然不是「只學了5年圍棋」,合更正。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5/9/2023刊出。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移動的黏液

這個地球上的生物真奇怪。上一篇借《亂流》書中文章介紹古老的海洋生物「海鞘」,牠的幼體階段只有幾小時,在水裏暢泳,然後找一個適合地點,黏附在石面蛻變,退化為不動的囊狀成年體,把自己的雛形腦子和眼都消化掉,此像植物那樣生存,這也算是「動物」?

稿用手機寫,邊寫邊找圖片看。不知是巧合還是搜尋器背後的智能真的這麽厲害,隔一天就被推薦閱讀另一種奇怪的生物-會移動的黏菌(slime mould,或譯為黏液霉菌)

它是植物,但巴黎動物園曾經把它的一個品種「多頭絨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列入展覽,這是會動的植物嗎?

黏菌是陸地生物,單細胞,但在某些環境可以聚集,變成多細胞混合的繁殖體,可以蠕動,速度每小時5公分,不算慢。移動常是為前往食物豐富的地方。混合體形態的黏菌能「吃」細菌、藻類、酵母、原生動物和其他有機物質。它們愛移居到有多「獵物」的地方繁殖,例如在腐爛的原木上或濕腐的樹葉堆上。

在實驗室裏,黏菌還能在試驗中分辨兩個選項,尋找到最有營養的食物。這是首次發現沒有大腦的有機體也能解決選項式難題。它是經過幾百萬年演化的生物呢!

讓你選擇,你寧可做一生不需動不用腦的海鞘,還是會移動的黏液霉菌?下一個問題是,這些奇怪物種的存在,會讓你驚嘆造物主的大能,還是會更信奉達爾文?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2/9/2023刊出。

 

Physarum polycephalum

圖片來源: calphotos.berkeley.edu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奇怪的逆行發育

月前開始「每日淺嘗家中一本書」試驗,仍在進行。每本書抄錄一兩段,很有趣。因為要選段,又要慢下來逐個字讀才能抄,就有與一口氣看書不一樣的節奏變化,令腦子活躍起來。

這天抄了一段散文,寫的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海鞘。(區家麟《亂流》,藍藍的天出版。)這是奇特的生物,黏附着海底或海岸邊的石壁不動,看似植物,原來是不動的動物。它屬於脊索動物門,與我們这些脊椎動物有古遠的進化關係。

奇特的是,海鞘出生時,形似蝌蚪的幼體的結構比成年的海鞘有更多高等生物特徵,包括脊索、神經管以及雛形的「腦」,反而隨著發育過程,會棄掉這些特徵,連自己的腦子都消化掉。

又一奇特之處是,幼體會游,在海洋自由泅泳,但只有幾小時活躍時間,然後就尋找合適地點,黏附著不動,開始蛻變。

毛蟲蛻變會變成飛翔的蝴蝶,海鞘蛻變卻成為從此黏附石壁只進食不活動的東西。延伸看了一些資料,蛻變會消化掉尾巴、原始的眼睛、腦神經節和脊索,主力發育前端黏附與進食的部分,在幾天內變成一生不再郁動的囊狀生物。「盲」了「蠢」了的成年體可以活上十年,如此又可以5億年不絕種。作者問,這樣生存,是睿智還是反智?

成年反而比幼體退化,稱為逆行發育。這種「適者生存」方式十分罕有。但是一動不動也沒有用,人類不會放過,一樣把牠變成奇異美食,刺身、拌飯,大快朵頤。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9/9/2023刊出。

 

網上圖片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打風讀《老子》

家中隨意讀書,打風那天讀著《老子》,十號風球將至,在第二十三章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又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在普通人,這是師法自然,達觀面對逆境的智慧;在政治,勸為政者從容寬和,不要把雷厲風行施政當作常態。

超級颱風來勢洶洶,但聲勢大雨勢小,幸而未算狂暴。第二天改掛八號,有雨,讀二十四章。這一章勸告統治者,為政不要自尊自大和自以為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企者不立」:「企」與「跂」通義,這是踮著腳跟的姿勢,樣子特別但無法好好站立。「跨」是闊步,強力跨大步無法好好行走。這兩句引喻為,在上位者刻意高舉大原則,反而不能立信;愈是強力躁進,政道反而愈難實行。

「自伐」是自誇,「自矜」是自恃。這是手執絕對權力者的傲慢,以為奧妙的權力非普通百姓所能窺知,遑論問責。

「餘食贅行」:急風驟雨的施政就像暴食至飽滯,剩餘的食物令人反胃;累贅的行為有如贅瘤令人厭惡。「物或惡之」指人們會厭惡自矜自誇的管治,有道的人不會這樣施政。

朋友說,經典是經時間考驗歷久不衰的作品,不同時空再讀仍有新的啟發和生命力,便是經典。超級颱風底下,《老子》是經典。但是在火氣十足的時代,要有點虛心才能得益。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6/9/2023刊出。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夜市唯心

近年好像愈來愈流行「抓」字頭和「搞」字頭的施政豪言,搞活夜市是一例。豪言可以展示意志,但是否經得起推敲呢?從常理推敲,無論是草根大笪地夜市抑或商場夜市,也要人力資源充裕,夜市才可持續發展。香港一直缺人手,飲食業的勞動力尤其支絀。

記憶中,內地最初是前總理李克強提出地攤經濟,或者是夜市的前身?兩者也有勞動力過剩的背景。

夜市要有多樣化的貨品可觀可買。三年疫情下來,人們慣了網上購物,貨品在「淘寶」等平台包羅萬有,街邊攤檔賣什麼?

享受夜市要有輕快心情。經歷2019年撕裂之後的香港,緊張至今不曾輕鬆過。十多年前已經存在的牆壁漫畫被溫馨提示可能令人聯想到「黑暴」,趕快塗掉,只因畫中吃著麵的地盤工人戴了黃色頭盔;參加樓上書店的讀書會,會被舉報疑似危害安全,全場抄身份證;街頭busking選歌有沒有可疑也是問題。搞夜市會否惹來更多杯弓蛇影?

小規模的夜市未必不可為。本報社評提議可以從海濱長廊做起,是不錯的主意。我覺得工業大廈轉型也有成為夜間「蒲點」的潛力,但見到地政總署近日對觀塘駱駝漆大廈食肆的「嚴正執法」,便知道不可能。

前提還是要「活」。施政寬和,夜市便有可為。這有難處:嚴肅對付「軟對抗」不能鬆懈,不能讓夜市成為不滿政府人士圍爐聚眾的溫床,夜市要有規有矩,市民只可以在安全系數甚高的框框內小心享用。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9/2023刊出。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觀天會令人謙卑嗎?

我喜歡讀宇宙的科普,與醫學生年代的觀天經驗有關。有六個星期,人在亞里桑那州Keams Canyon高原上的印第安人保護區的小醫院學習,住在四野無人煙的貨櫃宿間。天空時常萬里無雲,無光污染,視野無垠。夜晚躺在地上,滿天不只是點點繁星,感覺直像被無限時空的光網籠罩,人貼在這個小小的藍地球的表面徐徐移動。

這樣神奇的靈性感動接宗教感悟,我相信並不罕有,很多人觀星也會生感動的。近日看人間的新聞,不安寧時卻心生疑問:人會因認識浩瀚宇宙而變得謙卑嗎?

譬如說,中國的玉兔2號在201812月降落在月球背面,月球車長時間勘察月球表面的地下結構,2020 年繪製了月球表面以下 40 公尺的結構圖,今年測到地下 300 公尺,分析相信是來自月球深處的各種物質,從而可以推斷早期的撞擊情況。

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後,月球持續受太空物體轟擊,長達約2 億年,導致月球表面破碎,在這早期月球內部的地函仍有岩漿,熔融物質透過火山噴發形成的裂縫滲至地表。玉兔2號的熔岩分層分析顯示,月球火山活動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微弱,最後於10億年前逐漸沉寂。(《科技新報》,822日。)

這樣觀月,我會想到,一切壯麗最後也會歸於靜穆。但是現今四大國的登月,競賽意味濃,像是地球上的政治爭先在向宇宙延伸。人類要強好勝,與謙卑地開拓視界是背道而馳的。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1/8/2023刊出。

 圖片來源:housebeautiful.com

(圖片是Grand Canyon不是Keams Canyon,但很接近記憶中印象)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視政有心

現在社交不談政治,似乎成了新的禮節。除了不想冒犯爭抝,也是不知道大家能自在地談論什麼。近日飯局談起有些議員疏於出席立法會會議,卻成為罕有的交流話題。

其實大家都明白,當立法會取消了反對派,連中間派也一併消失,就如一位率直的議員所言,已經不需要打仗,既然無仗可打,出席冗長會議的熱情難免打折扣。不過,人之常情是一回事,在其位、謀其政,參政者培養內在的議政動力,是重要的。

《詩經.小雅》有一首詩〈庭燎〉,描寫宮廷早朝的景象,十分溫文。「夜未央」這個富有詩意的詞語,就出自詩的第一節:「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這是一個勤於政事的君王,夜半之時想著清早視朝,沒有安寢。從外邊的亮光知道庭中的燎火已經燃起,也聽見有人到來,鸞聲叮噹。以下漸近黎明,「夜未央」之後是「夜未艾」,然後是「夜鄉(向)晨」,漸而聽見諸侯入朝,徐行聲音有節。最後見到他們的官旗飄揚,天漸亮,早朝漸近。

這據說是周宣王中興時期。全詩無一字歌頌君王,沒有吹噓團結,但見到一心等待早朝聚集的情景。

孔子嚮往周禮,說「居處恭,執事敬」,大概就是這樣的氣象。恭敬不是在權力面前才表現恭謹尊重,就算對「夷狄」也要同樣地「與人忠」。這是內在的品德,也就是日常用心視政的動力。不是有仗可打、有敵人要對付,才出力用心。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8/8/2023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