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一種結局

從新加坡回港,不管香港局面如何,也是回家的感覺。
十分偶然地,在新加坡時聯絡上中學的一個老友。這個同學在我少年時期對我的成長有些好的影響,後來大家升學,我在北他在南,畢業後我回港他向國際進發,歲月之中疏懶,就失了聯絡。
見面有說不完的話,難免談到當前香港局面。事情如何了結?我說了自己的猜想:拖下去,輿情對示威佔街的一方不利,去到某一點,市民不會介意政府清場,只要不像第一次清場那般震撼便可。
這不會完,同學說。堅持爭取民主的一代以後會一浪又一浪伺機再起。
回程在飛機上讀到劉健威文章。示威佔街大大影響他經營的食肆,但他支持運動;他雖支持運動,但認為無論從原則或策略出發,也應縮窄對立面,否則耗盡市民同情,對運動不利。
我看先開放電車路會有助較好的結局。電車主要是老人、基層市民使用的,運動應優先寬待他們。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劉健威應該有六十歲吧 , 典型的老一輩思想 , 雖然屬於開明一派 , 但經濟觀社會觀受制於舊一套 , 即所謂 " 獅子山下精神 " 的舊結構

同老泛民一樣 , 他們也無法想象出 " 遮打革命 " 這種新型的網絡抗爭政治 , 對財富和經濟的感受 , 有一種新的東西蠢蠢欲動啦

匿名 提到...

革命也得爭取民心, 你以為網絡抗爭政治,有這幾十萬人出來就不需理其他受堵路影響的人?香港有幾百萬人。 支持你公民抗命也不一定支持你阻司機生計。

評事先於評人,你對劉健威有何印象請先放下,你不承認 "也應縮窄對立面否則耗盡市民同情,對運動不利。"嗎?

或是你讀不懂這些話?"他雖支持運動,但認為無論從原則或策略出發,也應縮窄對立面,否則耗盡市民同情,對運動不利。" 只活在你的新型理想。

堵路是下策

匿名 提到...

那幾百萬人的 " 民意 " 是什麼呢 ?

又是沉默的大多數支持你吧 , 你怎知那些民意是支持你的 , 是反對佔領的 ?

劉健威那類 " 老式人 " 的思想 , 就是這個樣子 , 把沉默的當成是支持自已 , 作為一個反對的論證

劉健威應該老老實實說 , 他是反對塞路的 , 他只代表他自已 , 不要把其他人拉落水

我們尊重每個人的意見 , 但不會把 每個人 的意見 , 想當然成為 多個人 的意見

劉健威那類人 , 他找得出一萬個和他有相同意見的 , 走出來示威 , 那就可說有一萬個反對佔領者

請了解清楚 , " 沒有行動 " 的意見 , 是廢的 , 沒有作用的 , 或只是被人騎劫作籌碼的

匿名 提到...

其實那些覺得受佔領影響的人 , 為什麼不出來爭取自已的權益呢 ?

這些人可以向政府施壓 , 要求政府清場 , 如果政府不理你 , 你便自已組織起來清場吧 , 不是有什麼運輸工會 , 說下星期三會出動幾輛大貨車衝倒路障嗎 ?

如果你 " 什麼行動也沒有 " , 一點壓力也沒有表現出來 , 別人為什麼要 " 爭取你的民心 " ?

匿名 提到...

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對話是有助解決問題,減少彼此的分歧;那麼各方的港區人大代表、高官、關心學生的學者,為什麼不加把咀游說政府官員早日與學聯代表展開對話,而是不斷說示威者離開呢?
其實由開始,示威的一方已發出邀請政府對話,只是政府置之不理。可能你會話因為他們叫價過高,要求不合理。但無論對方的要求是什麼,政府都有責任作出回應,而不是藉此製造群鬥和分化,繼而坐享其成。
全市民都知特首無權要求人大改變方案,但他有責任反映市民對方案的不滿和建議可行的優化方案,減低市民對方案的不滿,凝聚市民的共識。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什麼也不關自己事。

匿名 提到...

劉健威是好人 , 但他的心態同現時出來勸交做和事老的 " 社會賢達 " 很相似 , 他們大多數是過去英國統治時期的受惠者 , 俗語話 " 上了岸 " 的一批

連抗爭策略 , 抗爭心態 , 也是97前在英國統治下發展出來的一套 , 政治代理就是舊泛民 , " 和理非非 " 地爭取 , 每年七一幾十萬人遊行 !

" 幾十萬人遊行 " 的民意啊 ! 政府應該要爭取吧 ! 但有效果嗎 ? 過了17年 , " 遊行 " 演變成 " 佔領 " , 是因為大家意識到中國統治不同於英國統治 , 鬥爭方式要變 , 但那批" 上了岸 " 的 , 竟然仲未醒 , 還以為自已 " 抱怨 " 幾聲 , 就有 " 可被爭取的價值 "

匿名 提到...

689上場 , 連唐營的資本家 , 代理人也被清洗 , 劉健威熟悉的文化界代表 , 很多委員會的公職也陸續換人吧 , 你們有捍衛自已的地盤嗎 ? 現在生活受到小小不便 , 便妄想叫別人 " 爭取你們的支持 " , 你們這麼 " 鵪鶉 " , 爭取你們反而怕被 " 搭沉船 " , 沾染你們的失敗主義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