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應邀到伊院的午間質素及安全座談作嘉賓演講,並且視像連結到九龍中聯網其他醫院。我在2011年之前在這聯網工作,在九龍醫院做了兩個崗位共16年,幾乎是整個公共醫療服務生涯的一半了。演講的主調是,前線工作越來越多公眾期望越來越高,有時疲累有時難以起勁是可以理解,但醫療質素及安全的改進始終要靠醫護人員的專業堅守,要保持頭腦清醒而不失初衷。
這是真心話但亦心知不容易。只隔了一天,便見晚間新聞報道,2011 年九龍醫院「紗布封喉」事件死者的兒子決定報警,要求警方考慮起訴醫護人員誤殺罪。
「紗布封喉」失誤發生在我離開九龍醫院之後,但我管理醫院多年,對前線的工作模式以至強弱項都有些了解。現在死者家屬既已報警,就不適宜評論個案。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向記者提到,本港醫護面對醫療失誤又需負上刑事責任的個案較英國少, DR醫學美容致死案為律政司及警方提供調查原則,希望警方可根據關原則調查紗布封喉事件。
英國是不是好樣板?近年英國NHS公營醫療的醫護人員士氣可以用「低處未算低」來形容,危機新聞不絕於耳,首相開口埋怨全科醫生未盡力減輕醫院的壓力引起反彈;前線醫生公開抗議管理不善和工時編制;醫務委員會屢經改革,有些地方可以借鏡,但也只能勉強平衡互信漸損的醫患關係。
2015年,英國醫務委員會主席Terence Stephenson向國會作證時說:「我自己的經驗是,在我的執業生涯中,行醫已變得更加(自我)防禦,這更多是由於恐懼訴訟,而非主要因為擔心被投訴。」
這不是說醫護人員永不應因過失而負上刑責,但我覺除了惡意疏忽損害病人,以刑事處理醫療失誤在長遠而言是失多於得。
其實香港也早已漸漸進入(自我)防禦式醫療(defensive
medicine) 的時代,正在付出代價而不自覺。可見的是前線醫護人員需花更多時間重覆講述醫護步驟的風險條文,花更多時間做紀錄。這有點像金融海嘯之後的的銀行服務,時間精神花在機機式風險管理程序,代價是和顏悅色的人性關懷日漸蒸發。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