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 日,內地忽然放開封區圍堵的堅守防控策略,回到基本,設法提高疫苗接種率。這無疑是因民情到了沸騰邊緣,而疫情擴散已無法圍堵,才終於鬆綁,但說到底也反映決策者終於面對現實,方向是對的,只是在寒冬才來急轉彎,各地措手不及,風險不小。
一星期後,香港也大幅度放寬措施,包括取消「安心出行」,但仍然堅持保留疫苗通行證、維持口罩令、限聚令。這些剩餘的限制措施當中,其實只有口罩仍有實質效用,其他社交和生活限制措施已完成歷史任務,與社會鬆綁復常的新局面顯得格格不入。
有市民高興地從手機刪除「安心出行」程式,盧局長苦心勸喻,說這個手機程式其實還有其他功能,包括做檢測的檢測碼,方便需要時做核酸檢測,快捷又免費。
我沒有刪除程式,倒不是捨不得檢測碼。疫苗通行證的規定仍在,「安心出行」作為裝載疫苗接種紀錄的錢包,是不錯的選擇。也有感性因素:留為紀念,長久地誌記防疫壓抑的日子,就像一塊和平紀念碑。
抗疫三年,「表列處所」愈弄愈多,對自由的限制變得不加思索,「嘟」機也成為機械式動作,正所謂「整整吓就慣」。中學時要背誦清代劉蓉《習慣説》,其中一段:「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行慣凹陷路,到它重新鋪平,走著反而覺得怪怪的。保留程式,可以隨時默想什麼是正常。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2/12/2022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