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三年多,快測陽性的紅線近日才出現我家,我先中,妻緊隨。服用抗病毒藥物Paxlovid是有效的,愈早吃愈好。我肌痛了一天又發燒了一天快測仍然陰性,第三天陽性確診,傍晚取得處方其實已經是病徵出現後48小時;妻子在兩天後喉痛微燒,快速測試未陽性,先讓她趕快服用一劑,到她見紅線確診,病徵明顯較輕,而且比我更快轉陰性康復。
新冠病情輕重本來就因人而異,兩人一組個案並沒有明顯的統計學上的意義,但在我們兩人看來,病情走向與及早服藥確實有關。
這樣晚才中招,社交朋友紛紛問候,很多是「過來人」,不會大驚小怪,還有朋友笑說welcome to
the club。不只一個朋友提到,近日身邊明顯是多了個案。如果香港仍然像解禁前那樣追蹤檢測和逐日公布確診數字,或者會稱之為第6波?
現實是,政府不再著緊監測,疫情的起落已經無法確知,市民也不著緊了。一年前誰來主張「新冠流感化」,還要飽受政治批評呢。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儘管是這樣,有一點認知還是重要的,世衛沒說錯,新冠疫情並未過去。我們(包括我自己)現在把post-covid掛在口邊,這並不是對疫情的客觀描述,只是說,社會遠離了緊張應對的階段。
能肯定的反而在個人層面。感染康復之後,我倆的小宇宙真正進入post-covid時期了,從此不再心掛掛:有一天輪到自己,病情會是怎樣?遲遲不病,是否早晚也要還債?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1/6/2023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