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想著試寫一個故事,12月才認真動手,最近開始有個樣子了。這個故事的場景設定在2020至2023年,並不是特別要寫新冠抗疫,但有盡力把背景裡的3年多疫情盡量準確地呈現。沒有誰可以「完整」「客觀」地記述新冠疫情,說好故事和說悲哀以至怨懟的故事一樣容易,不過,首先要有人說故事。
試著寫時,前前後後左左右右,腦海裡漸漸生成了一些立體流動的記憶,便有點奇怪,在我們的城市,記憶是如此地稀少,而且常是依稀的。
譬如問,本文見報的今天是24年2月18日,試回想兩年前,我們會記得什麼?
這個問題並不是很難回答,不需問Google。提示是:「一間急症醫院被逼在室外範圍搭建帳蓬收容病人,媒體爭相報道。那天冷鋒初至,冰涼的細雨底下,病人在院外搭建的臨時隔離區蓋着毛氈和保暖鋁紙,在寒夜瑟縮候診。」這一段(如果之後不刪改的話)也會出現在小說裡。
當時社會各界嘩然,我相信政府和醫管局也覺得尷尬,可能有人覺得醫院無論如何不應讓抗疫苦戰流瀉到新聞鏡頭底下。我不是這樣看。這是一個好的警示,對之後一個月的海嘯中抗疫有正面影響。
一些數字值得記。22年2月17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6116例,當時已經是抗疫以來新高。當天約有12000名確診及初步確診者等候入院。兩星期後才是真正的高峰,3月2日一天內全港新增55,353宗陽性個案。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8/2/2024刊出。
圖片來源_HK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