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賢治《巴金浮沉一百年》,延伸在網上看許多寫巴金的文章,綜觀他的下半生,可以說是有「三痛」。
第一痛是文革中痛失摯愛的妻子。蕭珊比巴金年輕13歲,55歲便死於直腸癌。巴金耿耿于懷:倘若自己不是被批鬥的壞分子,或者蕭珊的病不會延誤診治,死前一個月才檢查出早已擴散的癌症。他說:「我多麼害怕她離開我!我甚至願意為我那十四卷『邪書』受千刀萬剮,只求她能安靜地活下去!」蕭珊死後,巴金一直將蕭珊的骨灰盅放於床頭,朝夕撫摸懷念。
第二痛是痛悔隨政治環境說假話說了20年,也因此害了人。42萬字的5集《隨想錄》是懺悔錄。
第三痛是活到101歲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煎熬到去世,既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尊嚴,也不能死於安樂。人們說他要求安樂死,他的一些摯友如曾敏之也呼籲讓他得到安樂死,但是細看一下,他最卑微的要求只是不要再用一切醫療手段苟延殘喘。他是連拒絕治療的權利也被剝奪,無奈地說自己只是為家人和國家而「活」。
他去世後,「新華網」上有「巴金病史」,79歲確診帕金遜症,89歲多病叢生,已經十分虛弱,95歲病情急轉直下。這是1999年。「南方網」記述了醫院主診醫生向媒體交待病況,記者問「你覺得巴老還能堅持多久?」醫生只管說,大家對巴老有幾個心願,讓他能夠親眼看到現代文學館的建成,希望巴老過千(禧)年,跨進新世紀,在他的生日聚會上,送他一百朵玫瑰!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5/2/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