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在2015年向中大批出約40.3億元貸款建造醫院,來到2025年,還款期一延再延,各方都肉緊,可是看來沒有容易的方法解決。有評論說要盡快設法「止血」,院方說業務在改善中,去年11月首次做到單月份收支平衡。這並未算入折舊、稅項等賬目,但無論如何,總算暫時止了血。
「止血」不是關鍵。正如政府財政每年有千餘億赤字,各界促請政府審慎理財,卻不會大聲疾呼要「止血」。因為結構性的赤字並不是(起碼不主要是)大出血造成的。
循「止血」的思路,合理建議是努力節流,有議員針對醫護人員的薪酬開支,質疑偏高,便是這個焦點。當經濟不景氣,政府給公營醫療的撥款也要縮減,說是有節流的空間;私家醫院也一定會有空間減少支出。問題是,能夠精簡多少?有多大幫助?假設削減3%,每10億的薪酬開支每年可以減少3千萬,不算小數目,但對還債給政府還是杯水車薪。
那麼就要想辦法增加收入。議員幫手「度橋」,百花齊放,似乎都離不開醫療旅遊、康健旅遊、大力宣傳(「小紅書」等)。問題一樣是,這些能有多大幫助?
容易想到的辦法一定已經有人想過。耳熟能詳的開源節流方法,如果都不能有助於大局,可能就要往不同的層面去想想。「最終收回醫院」是狠心思路,局長說是最壞打算;大幅度商業化是另一種思路,但是也要不忘初心。我看還要尋找第三種。也許,最終會是「組合拳」吧?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3/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