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便溺的道理

這場由內地幼童在港街頭便溺觸發的惹火中港爭論,昨天我以「荒謬劇」來形容,可能對嚴肅提出正反理據的論者不夠尊重。我不是不知莊子說過「道在屎溺」,並只在世俗眼中高尚正氣的事情才有「道」的存在。
但是那些正反理據真是有點太過煞有介事。例如譴責那幼童的父母,祭出危害公共衛生的旗,但看圖片,那母親是在用看似尿片的東西來兜接,並非讓小兒便溺在地。
記者拍攝,也不是拍公共衛生記者侵犯孩子的尊嚴也奇怪,何不譴責父母當街脫孩子的褲子侵犯尊嚴
長撰文講解「對人要寬容,對事不縱容」,文章寫得很好,考DSE可以拿5*級評分,只是忍不住加上一句說過度反應不利經濟,就令「寬容」的道理又掉到屎溺去了。跪地餵豬乸不是「寬容」啊!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小童便溺傷脾胃

內地幼童在旺角街頭不知小還是大的一次便溺,被不知是路人甲還是電視台記者不知攝錄還是攝影,當場衝突後再在網上放大,觸發中港人民齟齬大傷脾胃,勞氣之餘更勞動內地兩大官方報紙三次批評港人,特區出動三個局長連日開腔之後其中蘇局長還要再撰稿公開澄清立場。
任何人以為能用一兩個詞語來相勸,都是一種狂妄自大吧?退一步則是試用四字詞來為事件定性,卻又往往只反映了自己的成見與偏見。
我兩種能耐也無,如果要談論就得認真深入分析,但太認真的話自己又好像變成荒謬劇的一個角色了。
最後只想到四個字,不是作為定性之用,只是反映一時的感想:物極必反。
圖片來源:farm7.static.flickr.com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叻唔切」

昨天寫區樂民,有「叻唔切」之弊,今天要補筆「兜番下」。
「叻唔切」這句粵語很傳神,很難轉成書面語。「切」是「急切」,心急口快容易講多錯多,加上要「認叻」show off,難免為搶話頭而出事。
認叻之處在這裡:
(區樂民)專欄被殺,又被復甦,我聽到其中經過但未被授權公告全世界,大致上都是他的粉絲發揮留言抗議威力。
這暗示我知內情但為尊重私隱,不全部公開。其實我所知的「內情」一半屬耳聞,未經確認,但這還不是出問題的地方。
友人「心水清」,讀了問:
   已取得公開復出的授權了嗎?
當頭棒喝!就是沒想過有可能區樂民自己也未在《蘋果》公開5月續寫的消息。
為何沒想過?可能下意識以為壞消息才不想人知,好消息就應公告天下。尊重私隱應兩者也兼顧。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區樂民「復岀」

九天前我寫〈區樂民笑對裁員〉,今天見到他,聽說要「復岀」了。人未死不可以說「復活」,一個專欄作家被炒魷魚,但未到離去那一天就被「挽留」,可以算是「復岀」嗎?
專欄被殺,又被復甦,我聽到其中經過但未被授權公告全世界,大致上都是他的粉絲發揮留言抗議威力。
我則樂意向自己臉上貼金。當日在此搧動,叫他他強烈要求《蘋果》公開解釋為何裁掉一個備受愛戴的作者,是否「轉軚」?可能《蘋果》怕這事兒政治化。
不樂意的是母親。她向來心疼弟弟天黑才放工還要寫稿。
「不孝啊!」我把握機會挑撥。
她馬上維護樂民:「他以後每星期少寫一篇的。」
噢,原來孝順父母只需遵三分之一的命。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證明餘下多少壽命

我喜靈活,不喜僵固,強積金管理局建議改例,讓供款人有條件下靈活取回自己儲下多年的強積金,不用諮詢我,一定歡迎。
在醫管局我是舊人舊制,沒有強積金只有公積金,但以前在報章寫稿,有強積金戶口,裡面只有很少錢(稿費不高又非天天寫) ,總算令這新聞與自己相干。
一般人應特別歡迎退休也不用硬性全部取回戶口所有錢,可以視乎當時投資市場情況讓它多坐一些時日。但會否愈坐愈跌,也不是沒有可能。
我喜歡的是另一款靈活:供款人不幸罹患末期疾病,經西醫或中醫證明壽命只餘下12個月,可以提早取回強積金。
這自然引起疑問:醫生真能「證明」病人餘下多少壽命嗎?我是老人科出身,後來轉做康復。讓我診斷,估計病人壽命是否只餘一年,準確性或者與估計中風病人半年後能否行動自理差不多,大約八成準確吧。這也要看是單邊估對還是生與死雙邊看成績。
但你細想便知,建議其實只須有醫生「證明」,不是非要「估對」不可。或者醫生估計愈不準確反而愈受歡迎,就如有些醫生寫病假紙是「黃大仙」,有求必應便是。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老眼

今天少了一個會議,多了半天動手整理一份複雜的文件。不,其實不是一份複雜文件,那是有很多文件的一份複雜功課。於是「開大檔」,把資料弄到一塊,著手整理。
然後,發覺辦公室的老花眼鏡昨天帶了回家。
家裡另有一副老花眼鏡的,就是現在戴著寫稿這一副。為何又要把辦公室的一副運回來?那是昨天有一個在外面的黃昏會議,現場須閱讀文件,便把辦公室那一副眼鏡帶在身邊,又帶了回家。
開了「大檔」箭在弦上,不肯鳴金收兵,怎辦?
人急智生,把電腦「芒」推遠半米,果然勉強可讀,這便用老眼開工。
結果?功課起了一個不壞的頭,同時證明了,老眼真是會勞累的,瞇眼久時,涙水會提你小休。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謝志堅顯港人質素

馬尼拉人質事件的死者家屬當中有我的前同事,因此一直跟這新聞,心情也不止是看新聞。事件的追討昨天告一段落,令人稍感安慰。
特別佩服家屬代表謝志堅(殉職領隊謝廷駿的哥哥) ,無論在哀悼、在追討、出言譴責或昨天發言總結,都是真誠地情理兼具,很有質素。
他發言總結的這一段尤其不平凡:
及至本月4日他們與政府見面時,得悉港菲之間的談判,已去到一個底線,家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要麼拒絕。他說,「我們不希望影響其他人應否為了一個字眼堅持進一步制裁?這會影響很多人。」
倘若拒絕,港府就會提升制裁力度,但家屬一直以來希望行動不希望影響任何人,「不希望3年來承受的一切,由無辜的人承擔是否因為一個字眼去堅持去制裁?」「爭取公義時,(會否)製造另一些不公義呢?」。
一面鍥而不捨地爭取,一面顧及可能受進一步制裁波及的在港菲傭,這就是不平凡。
我最佩服的一句話,網上轉載時給用「」省略了。他說:「最近我常在問自己(爭取公義時,會否製造另一些不公義呢?) 這種自問,是深層的道德理性。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MERS:危言不須聳聽

昨天寫「中東呼吸綜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讀者點擊飇升不只一倍,很意外。我以為這是冷門題目。
就在貼出文章那一刻,消息傳來,希臘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該地出現首宗境外傳入病例。病人是居於沙特阿拉伯的希臘人。他的妻子因確診傷寒於3月底在沙特入院,他定期探訪。其後他發燒腹瀉,被診斷為傷寒懷疑個案,但417日返回希臘求醫,診斷為肺炎,其後確診為中東呼吸綜合症,情況現仍穩定。
昨天網誌末段我提到,7月是回教齋戒月,各地的穆斯林前往沙特朝聖,可能是疫症「跨洲擴散」的高危期。醫管局同行更提醒7月本來就是港人外遊旅行的高峯期,暑假期間的確要留神。
關於MERS,相信國際新聞會陸續傳來更多「危言」。我認為危言不須聳聽,但也不要只當做遠方的花邊新聞。當年香港就是把內地「非典型肺炎」新聞看成是人家的煩惱,被SARS措手不及。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復活節假期的MERS新聞

幾天長假期過得很好,人回一回氣,今天上班頭腦清醒,除了用來招呼手上一些複雜的工作,也閱讀了一些傳染病情報。讀時想,除了南韓船難,復活節這幾天的「大新聞」,還應數到新一波「中東呼吸綜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簡稱 MERS)
MERS有人形容是「新沙士」,有點道理。病因都是死亡率高的新型冠狀病毒。前年在中東出現,全球累計二百多宗病例,當中三成多死亡。它的傳染性與2003年的沙士相差甚遠,未見嚴重爆發。但自從本月初,沙特亞拉伯境內病例大幅增加,阿聯酋亦宣佈6名護理人員確診。
假期內沙特公布新增17病例;阿聯酋12例。
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先後出現首宗境外傳入病例。前者上周死亡,後者是一星期前在阿聯酋的感染MERS死者的同事,返國即隔離,病徵較輕。
7月是回教齋戒月,各地的穆斯林前往沙特朝聖。有人提醒,這是疫症爆發高危期,可能跨洲擴散。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輕微懷舊新發現

假期裡兩次輕微懷舊,都是偶然,而且兩次懷舊都有意外新發現。
少時常到城門水塘,住在港島後便了少去。那天重行,尚有春意如昔。「新發現」是這兒眺望可見獅子山,少時怎麼沒留意?
 

今天與中學老友午膳,他在父親遺物翻岀幾張老照片,這一張是我們初中不知到那兒踢波。一班同學現今還有聯繫的不到一半。「新發現」是我當年懶理髮,粗邊眼鏡,樣子有些像反國教的黃之鋒。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母親怕旅行

2014像是動蕩紛爭和天災人禍的年份。馬航空難真相,南韓又同樣意想不到的遊輪慘劇。恰巧近日弟妹們在游說年近90的母親乘短程遊輪旅行,好不容易令她意動,現在又回復基本點,即是母親的名句:「唉,其實為什麼成日去旅行?咁危險!」
這情景似曾相識。搜尋之下原來9年前南亞大海嘯後我寫過一篇文章。
也是巧合,文章最末一段是我對風險管理的感想。現在崗位管病人服務質素與安全,日常真的在做風險管理的工作。更巧合是一段舉求職為例,而我上一份工作就是管理人力資源。
敬畏與不信邪       原載《明報》「大夫上記」,200513,本帖經修訂。〕  
海嘯只是大海洋的一道漣漪,颶風只是大氣層的小小漩渦。這些不是文學修辭,大自然真是這樣巨大。
不能完全預測的天災令我重新想起「敬畏」。
母親前半生是農村人,知天可畏。每逢子女外遊,她都要擔心,直至我們飛機在香港安全著陸為止。我們以笑謔代替安慰:「又不是蠻荒探險,會有甚麼危險?」
她不管,堅持每個人上機都要袋穩她的「平安利是」。我們每次平安回家,都再一次證明「平安利是」是有效的。
母親的敬畏是自然而然的,不須災難新聞提示和高層次理性分析。
敬畏的相反是不信邪。不信邪的人是有大能量和做大事的人。不敬不畏才能「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打天下。歷史典型是毛澤東。
現代社會「打崩頭」高度競爭,也是賞勵不敬不畏的強者。不信的話,試試見工時自我介紹「我做事常常戰戰兢兢,心存敬畏」,看會否被取錄?老派雇主或者會欣賞兢兢業業的人,現代很罕見了。
現代企業講究「風險管理」。「風險管理」並非製造安全面貌而已,但在管理上真正心存敬畏戒懼的人很少。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我愛魔女宅急便

長假期,入電影院看了《魔女宅急便》,清新自然,恰好洗滌日常滿腦子的工作。
這是真人版。動畫《魔女宅急便》是宮崎駿作品中我最喜愛的,認為勝過《龍貓》和《天空之城》。那是偏愛,因為特別喜歡這個故事:13歲的魔女琪琪要離開她的家,到一個新的城市獨立生活修行,才能成為正式的魔女。可能是有點對號入座:在美國當實習醫生的一年也是我的修行。
動畫是1989年公映的,25年後入電影院看真人版,只當假期小節目,也有懷舊心情,但真人版自角野榮子的同名小說從新取材,琪琪救熱氣球的一段變為在颱風中緊急運送受傷的小河馬去小島讓獸診治,診治結果有寓意妙趣。
女主角小芝風花原來是從逾500名少女中挑選的新人,笑和愁都直接,同樣見生命力。收容她的麵包店老闆娘(尾野真千子飾)也非常率真。導演清水崇把取景地小豆島拍得很有味道,令它成為最新旅遊熱點,我也想去。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區樂民笑對裁員

弟弟昨天在《蘋果日報》專欄宣告被炒魷魚,本月底就是last day。香港是否從此失去一個老少咸宜的作家?
我上周六已知消息,問他可否搶先在這兒「爆料」,當然不獲批准。
見他生平第一次被裁員,心裡本想說一句打氣說話,但男人對男人,醫生對醫生,話說出口時,變成:「知不知死因?」
這是每周例行家庭聚餐,全部人都認為是因他稿費高。當《蘋果》被「識做」的大公司陸續抽廣告,黎智英亦不再有無限銀彈,公司要「縮皮」,當然是人工高的老僱員先死。不說不覺,區樂民原來已在《蘋果》寫了19年。
弟弟有口德,不講死因內情,只是笑著聽。平日晚飯都是他說話多我說話少;今天他少說話我便多說了。我慫恿他強烈要求《蘋果》公開解釋為何裁掉一個備受愛戴的作者。是否政治轉軚先兆?
微笑變苦笑:「我一點也不激進啊!」
「正因如此!《蘋果》再定位,一定要變得更激才有市場空間生存。」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行街紙女孩」讀醫

那時我還在人力資源崗位,聽到港大醫學院收生錄取了一個在港居住但沒有居民身分證的學生。同事笑言,幾年後你們HR就要處理了:非本港居民讀到醫學院畢業也不能實習行醫吧?
我也只能笑答:看船到橋頭會否自然直?
然後我自己也轉了職位。今天高興讀到新聞報道,這個「行街紙女孩」今年初獲發身份證,可以安心讀書。入境處不評論個別個案,因此只能希望報道無誤。
錯誤的無上限「一簽多行」政策令中港矛盾如江河日下。任何可能涉及內地人「佔用資源」的新聞都會觸動神經,尤其網民。
「行街紙女孩」是港人在內地的「超生」子女,無戶籍,8歲那年, 「蛇頭叔叔」問她要不要去香港,她想念在港父、母親與姐姐,不知偷渡危險便上船。
她沒質疑自己是不是香港人。今天她說,「這裡是我長大的地方」。我想起在美國讀書時,有一些我以為是ABC (American-born Chinese) 的朋友,原來不是在美國出世。他們也是說:This (美國) is where I grew up.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普選不如篩選

月初(47)試談對普選設計的看法,從小處說起,只談特首候選人的人數。收筆時預告:如果談普選方案悶不死讀者,以後再談。立即有讀者說:「悶死了!」
輸波不要賴地硬。悶死讀者,不可以怪「政改」這話題太硬,一定是我尚未發掘到它有趣的焦點。
近日一場匯集中港澳精英辯論「政改」的研討會,得到大篇幅報道,我細讀了這許多高智慧學者專家(並非諷刺,這些真是精英) 的辯論內容,真的很悶!可見有趣的焦點難求。
唯獨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鄒平學說的一段有趣:
極少數與中央對抗的人,有能力角逐特首的是很少,就這麼幾個人。中央說這些人不能當特首,當然希望提名委員會把他篩選掉,這是低門檻的負面清單,不是高門檻的篩選,它只是排除某幾個人,我(中央)是絕對不能接受,剩下的你們要怎麼選也可以,這個怎麼會不是普及而平等的選舉。
由此路進,搞好普選的關鍵,是先搞好篩選。只要篩選不要超過「排除某幾個人」的程度,一切就好辦了。
政改諮詢餘下只有幾星期,大家應集中研究,設計一個準確的篩選機制,令「政改」進入直路。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今天的譚作人和胡德華

今天是415日,譚作人坐牢5上月獲釋,昨天給放回成都的家;25年前今天胡耀邦逝世,是八九六四民主運動的起點。昨天胡耀邦三子胡德華與一些中央前領導人的子女到江西,今天拜祭胡耀邦。
譚作人與胡德華沒有什麼直接相干,不過他們是同一代人,依各自的歷史來到昨天,各自向香港記者講了一些話,今天一併在中國新聞版面刊載。一併讀時,就見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時空。
譚作人在汶川大地震後收集豆腐渣學校死難學生名單、呼籲民間調查,為四川政府所不容;他被判入獄,卻是當局借他發表的六四文章,入之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胡德華昨天對記者談到六四,說對於當年要求紀念他父親和要求反腐敗的學生所受的待遇,感到不可思議。「學生們究竟犯了什麼罪你說清楚?『風波』算是什麼罪?()死掉的人也沒個說法。」
譚作人對記者說,不後悔因行動坐牢。「如果要做的事情,需要有些人去承擔代價、甚至是鮮血的代價,或者是生命的代價,沒有介入這個事情之前我不管,介入了之後我就無所謂了。但是在方式方法上面,要有講究,就是循序漸進,讓大家都比較安全、放心的情況下(進行)。」
譚作人對習、李政府有期望:「新一屆的中央領導,他們現在正在做的很多事情,我感覺還是,從情感上也好、從理性上也好,還是感覺比較認同的。」
他願意暫且放下原來的行動方式,希望「讓民間和政府能夠達成一定共識,找到一定程度的溝通平台。」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愈從容愈見力量

泛民議員在上海與中央官員座談完畢,結果看來與我昨天的想法差不多:「見面兩小時不會談出什麼結果,但只要勿弄得不歡而散,就有可能由這起點日後再談。」民主黨黃碧雲更簡潔,在會後以16字形容:「姿態友善,氣氛平和,立場分歧,未有共識」。
軟中有硬的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一方面他說會在兩個月內,再邀請未出席的立法會議員見面溝通;但在會後公開的發言稿,說現在有人還在說《基本法》沒有禁止公民提名及政黨提名,不知是真不懂,還是「揣住明白裝胡塗」。
我猜想中央「姿態友善」,不單為了今次政改,更是著意由此開展香港的政治新一頁。
要揭開新一頁,愈從容對話愈見力量。想起月前特首的身邊人猛轟港大民調,那種火紅火綠,就不會改善互動。
若我的猜想不錯,未來幾個月香港特區大概不會再出現「撩交嗌」的爭端。當港人耳根清靜,才有心情比較各款中間方案,令普選終底於成。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香港普選的希望在上海?

執筆時,立法會議員過半數在上海訪問,泛民議員有14名,其中4名因上海當局禁止梁國雄攜帶六四物品入境而退出訪問,剩下10名今天可以見到中央官員談香港政改。
前幾天李克強總理方才公告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快將可以互通,顯示兩城在中國的金融經濟大佈局中有冥冥的相連角色;現在談香港政改,又是在上海。
為何不是京官南下,大家在深圳見面?又為何不是議員多飛兩小時,到北京見京官?
上海在北京與香港中間,好像要象徵一人行一步,meeting half-way
上海又是大陸上最像與國際接軌的城市,接軌得來又從不會讓中央在政治上不放心或添煩添亂,這亦可以是象徵。
然則香港普選的希望會否真的在上海燃點?雖然人人也知道見面兩小時不會談出什麼結果,但只要勿弄得不歡而散,就有可能由這起點日後再談。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許志永為何上訴失敗

許志永今年1月以「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判有期徒刑4年。他上訴,前天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駁回,指一審「證據確實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程序合法」。
為何上訴失敗?在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問這個問題就是問理據。「證據確實充分」是什麼樣的證據和道理?
在中國的特定場景,問這個問題是另一回事。一是明知故問:根本在中國凡涉及維權和挑戰政府的「罪」,從來沒有上訴成功的。既然一審永遠正確,何必問上訴為何失敗?
問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可能,是問政治。為何當今宣稱有全民中國夢的中國,一個自信地在經濟與外交上與國際逐步接軌的中國,仍是容不下許志永擦邊球式的「新公民運動」?
《明報》今天報道許志永上訴失敗,節選他去年7月一篇文章〈做公民的代價──致中國公民書之十四〉。這兒轉貼一段:
「記得2006年第二次當選海澱區人大代表後,有關部門認真問我有沒有意願當更高級別的人大代表,我說願意,但要通過公開競選這是我的信念。就像2000年我拒絕撒謊最終沒能入黨一樣,我從不拒絕合作,但堅守信仰是前提,絕不為某個職位而放棄底線。十年了,我距離這個體制越來越遠,不是我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堅守底線,這是我的選擇,而在更恆久的時空中,這是我的天命。這是我們的天命。4月以來,已有丁家喜、趙常青、袁冬、孫含會、王永紅、劉萍等十幾位勇敢的公民,因為呼籲官員財產公示而入獄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總理一句話

今年流行「一錘定音」,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通的傳聞已有十多天,港交所一直說未有結論,到昨天李克強總理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發表主題演講,提到這新猷,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兩地的股市馬上痴醉狂舞了。
我想起多年前劉迺強在《信報》有專欄名為「大陸與港」,內容我大多未能認同,對這欄名卻十分佩服。記憶中他點題說「中港」並非對等的兩半,大陸很大,香港只是大陸的一個港。
現在中國大陸的力量比當年強了不知幾倍,香港則停滯甚至疲怠,這才會出現「總理輕輕一句話,香港亢奮跳跳紮」的情景。
香港註定要回歸,兩地註定要融合,這新聞不應算是驚喜。兩地股市「互聯互通」,對香港的利與弊是什麼,我倒是期盼有識之士好好分析。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世界是否在變小?

有一天忽然想這個問題:「世界是否在變小?」
不,應是在想:「為什麼我們的世界在變小?」
有些標準答案是老生常談:互聯網無遠弗屆,社交媒體令所有人共享生活;全球一體化,遠方再無新奇的異域。
我的感覺好像比這些老生常談更逼真和實在。差不多是,當一個國家或城市情緒騷動,自己的地方也隨而騷動。
又或者說,蝴蝶效應原來非因遠方遙距感應放大,反而是空間小了,蝴蝶就在眼前搧翼。
我還未用WhatsApp,同事親友難以理解,我也解來解去解不通。現在想,可能怕世界變得更小。一切都近在咫尺時,萬一我們的遠方從此消失怎麼辦? 

圖片來源:telling-secrets.blogspot.com